Scott和不少5岁左右的同龄孩子一样,也被妈妈送去学弹钢琴。开始的两年,每次到了练习弹琴的时间,Scott总是要妈妈督促,才不太情愿地坐到琴边。两年后的一天,当地社区计划举办一次大型的联欢晚会。在妈妈和钢琴老师的极力推荐下,Scott被邀请在晚会上演奏一首曲目。当晚,7岁的Scott为大家献上一曲“月亮河”(Moon River),虽然还弹得不够流畅,但同样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也赢得了妈妈的亲吻。不仅如此,晚会结束后,还有许多的小男孩、小女孩围过来,要求和他一起照相。Scott似乎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明星礼遇。在回家的路上,Scott就迫不及待地问妈妈:“下次的晚会是什么时候啊?”从那天开始,Scott总是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任务。
Scott之所以对练习钢琴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和他在晚会演出所体验到的成就感有密切关系。成就感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一种积极感受,它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自我评价。因此,成就感是构建儿童自信心的基础。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时,孩子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努力。那么,如何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呢?
首先,作为父母,要充分赏识孩子的优点和进步。每个人的自我评价,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在评价的影响。虽然在妈妈心里,Scott当晚的弹奏一般,但平时较为腼腆的儿子,至少在当晚敢于上台,能面对近百人的场景完成演奏,这已经是很大的挑战和进步。观众热烈的掌声、同伴羡慕的眼神,尤其是妈妈深情的一吻,都让Scott感受到自己被大家所认可和赞许。这种外在的积极评价,在逐渐内化为自我的积极评价时,就成为了孩子的成就感;
其次,作为教育者,要为孩子能力的表现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个体的成就感,最根本的还是来自于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当孩子从实际的活动中感受到自己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时,就能真实地体会到一种“我能”的感觉。这种积极、愉悦的感受,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还能促使孩子更加主动地努力地学习。教育者的作用之一,就是适时地为孩子提供这样一种展现的平台。例如,家长可以联合若干志趣相同的朋友,不定期地为孩子组织“儿童钢琴演奏会”或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另外,也多通过鼓励孩子适当参加社区活动的方式,为孩子提供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这也是孩子之间交流的机会。作为家长,在孩子展现能力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避免演变为“伤仲永”式的炫耀;
另外,对孩子的要求和给予孩子完成的任务要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对儿童的评价,要依据儿童的标准。例如,虽然Scott当时的曲目弹得不够流畅,但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很不错了。如果Scott的妈妈用成人的标准去评价、要求孩子,就必然导致指责多于表扬,并最终导致孩子的退缩甚至放弃。只有每次给予孩子的任务是孩子有所准备的,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
每个孩子的发展都需要活动的空间,需要交往的环境,需要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如同Scott的父母一样,为孩子的表现创造一个机会,为孩子的进步传递一份赞许,这样,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就能够伴随着飘逸的琴声一起自由地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