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孩子从灾难中获得成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9日 10:01  当代家庭教育报 

  这场大地震带给我们巨大的损失和创伤,但中华民族在灾难中呈现出无比的坚强和空前的凝聚力,灾难也带给我们一笔财富。震后重建工作也包括把全民抗震救灾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机会,促进我们和孩子一起思考:能够从灾难中学到什么?如何帮助孩子收获更多的东西,获得身心成长?

  承受磨难

  5.12以来,灾区的日日夜夜牵动亿万人的心弦,电视中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感动着灾区以外的每个家长和孩子。那些瞬间失去家园、财产和亲人的受灾群众,特别是孩子们眼中闪现的坚定和勇敢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承受,顽强地承受!灾区的孩子们在用自己稚嫩的肩膀与大人们一起承受灾!温家宝总理对复课的孩子们说"让我们记住这次5.12大地震,懂得生活如同道路一样,不是平坦的,是崎岖不平的,在生活的过程中,不仅有困难的,甚至有灾难,但是人,特别是青年是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希望。"大自然的灾难不可避免,人生道路上更会遇到各种坎坷和磨难,抗挫能力是青少年需具备的品质。痛苦的经历会提高抗挫能力,坚韧的勇气是战胜灾难的力量。虽然我们不在灾区,但父母也能引导孩子学习地震中小英雄们的精神,感受他们所处的艰难情境,让孩子做好应付突发事件准备,勇于直面挫折考验,承受生活和学习中各式各样的磨难和挫折,培养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

  经历成熟

  在这次灾难中,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指挥救灾工作中显示了成熟的治国理政能力。我们的战士不仅又是第一时间冲在前,而且有力、有序的救援行动让我们看到中国军队科学的、现代化的发展步伐。灾区广大民众面对重大灾难没有畏惧,没有慌乱,以最快的速度行动起来,重建家园。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捐款捐物,用各种方式来为救灾出力……所有这一切都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理性和成熟。

  在灾难面前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更让世人敬佩。地震中很多中、小学生目睹了同学、老师、父母及其他亲人的受伤和死亡,有的身体受伤,面临永久性的残障,昔日的校园和温暖的家瞬间成了废墟,灾难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创伤也许很长时间难以愈合。但青少年内心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在突发事件中积极的生命能量被瞬间激发:被埋在废墟下的小学生唱着国歌互相鼓励;9岁孩子以惊人的毅力爬出废墟又冒死把同学背出来;北川中学两个学生在地震中以超越自己年龄的冷静和勇气,组织协助救出多位同学……灾难是一次洗礼,这些平时在父母眼里的"娇孩子"因磨难而成熟,仿佛一夜长大。"多难兴邦"经历了灾难的青少年会成熟得更快,更有勇气面对今后人生的种种磨难。

  促进成长"机会"与"危难"并存,成长多在机会中。大地震是一场灾难,又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虽然没在灾区,但从抗震救灾那一刻起,父母就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课题,从灾难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心灵比较脆弱,担心灾难的场景看多了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其实不然,大地震瞬间夺走了数万条鲜活的生命,促使人们重新反思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目标。建议父母一要注意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讯息,二要与孩子一起边观看边讨论,引导孩子思考。很多父母感叹道:我们都是幸存者,这场大灾难教我们懂得珍惜,珍惜生活,珍爱生命,以前每天过着平淡的生活觉得无所谓,现在看来平安日子是多么难得!很多孩子在电视中看到地震中失去父母同龄人的无助和恐惧,听到帐篷学校中朗朗的读书声,他们体会到以前习以为常的父母与老师的关爱现在是多么值得珍惜,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难得!灾难也引发我们不得不思考生命教育与生存安全的课题:对生命的保护、对身心健康的维护、对体能的积累、对求生知识和生存能力的训练……灾后心理重建不仅是灾区人们的需要,也是非灾区每个家庭和孩子心理教育的任务。

  这次大地震的特点及其造成的影响决定了救助任务的长期性,家园的重建可能需要三年、五年,心灵重建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也是每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父母最好从长远设想,从现在抓起。"感同身受",要利用救灾的机会,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感激社会、感激父母、感谢生命、感谢拥有的一切。支持孩子向灾区小朋友表达爱心,协助他创意和实施献爱心活动。父母参加的救助行动、捐助活动也要与孩子交流或邀他参加,从中感受奉献和万众一心团结互助的力量。鼓励孩子与灾区同龄孩子交朋友,建立长期联系,用写信、绘画、音乐、美术创作等形式向传递情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互相支持,共同进步,坚强成长。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心理  行为  健康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