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行动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9日 18:28  《请让我慢慢长大》 

  2006年5月13日

  行动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

  这周一,我们迎来了第12位小朋友淘淘,2岁2个月。妈妈陪园才半天就离开了,淘淘对新环境的适应让我们感到十分吃惊,她会想妈妈,哭着要妈妈,但老师哄哄她,没到两分钟,她就不哭了。现在,她是我们园年龄最小的孩子,胖嘟嘟的小脸、小手、小身体,非常可爱。不过,她只认王莉老师,有时王莉老师忙其他的事情,我想照看她,站在她旁边,她就说:“你走吧!你走吧!”哭的时候,更是拒绝我的帮助,我只得赶紧去叫王莉老师。

  周二上午,一对日本夫妻带着他们2岁多的儿子来参观,丈夫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们来的时候,正是自由游戏时间,游戏室里,玩具到处都是,孩子们玩得正起劲。我和两三个孩子在一旁剥豌豆,王莉老师在做针线,李老师在做手工,胡老师在擦灰尘。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收拾玩具,准备吃午饭了。日本夫妻说:“我们住得太远,不可能每天都来,来一次收一次的钱好吗?”当然没有问题。孩子的父亲在日本就读过华德福教育的书,他和妻子很想把孩子送进中国的幼儿园,可是他们又不喜欢中国幼儿园教小孩上课的方式,于是就从网上找到我们。他们准备下周把孩子送来。

  昨天晚上在家看了电影《看上去很美》,边看边想,我们幼儿园从来没有小红花,没有集体上厕所,没有因为哪位孩子不会穿衣,而当众羞辱孩子,没有……突然,我想到没有行动的自由,就不会有思想的自由。幼儿阶段,正是孩子精力旺盛,四处活动的时候,是想象力天马行空的时候,如果我们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无论老师讲得怎样精彩、生动,都是违背了孩子的天性。

  有人觉得,2~3岁的孩子以游戏的方式学习认字,边玩边学,孩子高兴,家长也高兴,不是两全其美吗?以我的理解,表面上孩子没有动脑筋,可是文字本身就是现实的一种抽象,如一个活生生的人、图片上的人和“人”这个字相比,图片上的人比真人抽象,真人变成平面的“没有生命的人”,图片上的人再变成文字“人”,对于孩子来讲,他根本无法理解爸爸、妈妈、你、我、他都是“人”。把活生生的一个个不同的人抽象为一个字“人”,不管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对于孩子的想象力都是一种约束。我曾听说过,一位妈妈从孩子几个月开始,教孩子认识图片上的东西,以致孩子看到真实的苹果、金鱼,他不认识,他只能认识图片上的苹果和金鱼。纵观人类的发展进程,应该是先认识具体的事物,再用图像表示,最后才是慢慢抽象出来文字。孩子的认识也应该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果我们提前把抽象的符号(文字)教给孩子,他们的思维会过早地单一化、僵化。无论如何一幅画传递的信息超过文字,活生生的事物传递的信息又超过一幅画,让孩子接触真实、自然的事物,他们获得的感受远远超过抽象的文字。

  有人问我,户外活动时,华德福幼儿园会教些什么?我在英国华德福幼儿园看到,户外活动就是户外活动,老师不组织、不干涉、不引导,只是一边注意孩子的安全,一边做着园艺劳动,比如秋天时收集树叶做堆肥。可能有些幼儿园,老师会组织教学:“春天来了,花开了,草绿了,天气暖和了。”被老师这么一教,很可能孩子得到的春天印象就仅仅是“花开了,草绿了,天气暖和了”。如果有的老师更进一步,趁机让孩子认识“春天”这两个字,孩子对春天的丰富感受就被压缩为两个抽象的字。泰戈尔说:“孩子和那些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人们,是住在一个人们可以不必每步都完全了解,就能获得知识的原始乐园里。只有这乐园失去后,必须去了解每一件事物的不祥日子就来到了。”那条通往知识的路是一条宽大的路,“如果这条路被堵住了,虽然世界的市场照常进行,而大海和高峰就无从到达了。”“在意识最深处所发生的事情,住在外面的人并不是能够常常晓得的。”(选自《泰戈尔回忆录》,谢冰心译,东方出版社出版)孩子对春天的感受,深不可测,不可言说。

  孩子发现的春天绝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东西。为什么老师要教孩子认识春天呢?孩子对春天的感受一定比老师的鲜活。

  同样道理,需要教孩子认识医生、邮递员、警察、工人、农民吗?医生不仅仅是给人看病,穿上白大褂的人,他们还有一颗救死扶伤的仁爱之心;农民不仅仅是在大地上耕种的人,他们勤劳、朴素、善良,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请给孩子时间,让他们从生活中慢慢体验春天、体验不同职业的人,难道不是更好吗?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幼儿园  习惯  培养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