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物理15年,其中教中学物理两年,大学13年,我特别强调学生记忆定义和概念,如果对基本概念不能精确掌握,是不能学好物理的。我这么做对大学生而言可能合适,虽然19岁的大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方面仍感抽象和困难。
如果在小学课堂上教学生认识鸟类,我们应该像华德福的老师那样,可以讲有关鸟的故事,和学生一起唱有关鸟的歌,模仿鸟的叫声,讲述鸟与人类的生活,朗诵有关鸟的诗。如古诗: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诗歌里呈现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画面,白鹅在绿水间游荡,长长弯弯的脖子,向天欢歌。鹅活跃在孩子的脑海中,它是有生命的,不会被概念定义。
也许有人会说,诗歌是语文课的内容,怎么能在常识课上读诗?常识课就应该教知识。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没有理解孩子是怎样从外界学习的,在科学诞生前的数千年里,我们的祖先是从整体上来感知周围的世界,而不是仅依靠大脑。科学最早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感受中。试想古时候,如果人们一天到晚坐在房间里,能有科学的发现和创造吗?学生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应建立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建立在生动的形象基础上。华德福学校的学生,虽然比起英国其他的学校,正规学习科学知识要晚好几年,但事实证明华德福的学生受到名牌大学的欢迎,他们的思路显得更开放、活跃,想象力更丰富。
从整体上感受大自然出发,渐渐发展到对自然的分门别类的科学认识,既符合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也符合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规律,有利他们的身心健康。
斯坦纳说:“如果我们描述自然,而不与人相联系,这对9岁儿童是不能理解的。”与人相联系,首先要和孩子的生活相联系。他还说:“在自然的学习中,应该总是把人放在中心。”我认为这点很重要。科学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抽象,影响到教育,就是课堂内容脱离人的生活和感情,老师在教室里讲什么是树、什么是鸟,介绍它们的特征等,却没有把动物、植物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对于儿童来讲,可以通过故事来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通过绘画、舞蹈、音乐来表现自然,通过劳动、触摸、游戏和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抽象地学习自然知识,按照华德福教育理论,应等到14岁以后。
两年前,上初一的女儿,开始学习动物的解剖知识,她十分反感。我认为这样做有损于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学生记住了某个动物的组成部分,却把动物从人的生活和大自然中割裂开来,破坏了对生命的整体认识,这个生命不仅包括人和动物,还包括植物、土壤、水、阳光等等。
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有羽毛的动物?鸟是一首诗、一幅画,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是来自天国的一首歌,它飞翔于任何定义之上。
当今世界,学习科学知识是必要的,但有些内容能不能推迟一些?有些科学知识过于死板、生硬、抽象,没有给想象力和情感留下余地,反而扼杀了它们。斯坦纳说要“圣化万物”,过早地灌输抽象的科学知识,无形中等于“死化万物”!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