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刚开始,北京某实验小学六年级某班发生了一件怪事:按上学期“综合表现”(以老师给学生的小红花数为准)排序,重新确定学号。有家长质疑说:这样做伤害了很多学生的自尊心,违反教委规定,应该废止。而班主任却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为了“激励后进孩子奋进”,拒不改正。“激励”,听来很好听,但显然是把事情过于简单化了。孩子天性、天分和家庭环境千差万别,其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出现差异是很正常的。小红花给谁不给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印象和老师的好恶。后进孩子想多得几个,把名次往前提,谈何容易。你努力,别人就不努力吗?若大家都努力,排序能有多大变化?“进步”与否,主要是“新我”与“旧我”的比较,而无须拿别人做标杆。如果把“诺奖得主”立为标杆,世界几十亿人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吗?
孩子小,同样有脸面,讲尊严。他们功课吃力,课堂纪律差,原因很复杂,并非完全是自己不努力造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加倍地付出耐心、爱心,推着、拽着,帮后进孩子加快前进的脚步。而“排名”只能羞辱他们,弄不好还会引起破罐破摔的负面效应。那就更谈不上什么激励,无异于把他们丢弃不管了。
一位工读学校的校长说得好:“工读学生也是‘祖国花朵’,不过是‘生了病’的花朵。”真希望教师们都能像这位校长那样,拿出珍惜祖国花朵的爱心,一视同仁地关爱班上所有孩子,无论他(她)现在表现为优良,还是劣差。“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古话,未必可信。世界上多少小时候不受家长和老师待见的顽劣少年(例如丘吉尔)后来成了科技界、文化界、军政界举世瞩目的精英?给孩子排名,为时有点早。 文/钟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