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怎样应对孩子的负性情绪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2日 09:20  温州日报 

  烦躁、愤怒、伤心、忧郁等等负性情绪,大人会有,孩子也一定会有。怎样应对孩子的负性情绪,帮助孩子管理好情绪呢?让我们来听听专家和家长们的意见。

  专家观点

  接受孩子的负性情绪

  专家支持:

  温州康宁医院主任医师宫本宏

  温三医心理科医师戴英姿

  林慎

  和成人一样,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他们也会郁郁寡欢、怒不可遏、无理取闹,这很正常。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应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这也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会说:“别这样,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其实,这样的表述否认了孩子的不良情绪。这种教育方式非但不会使孩子真的没有负性情绪,而且会助长孩子的压抑和否认,而这种压抑常常在孩子青春期时变成一定的神经质倾向,有些孩子还会发展出一些心理问题。事实上,孩子感受到害怕才会知道要注意安全;孩子懂得羞愧才会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对的;有难过的经验,才能理解他人的悲伤。所以,家长不要总是否认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更不要过分压制孩子的表达,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在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后,当面对孩子的愤怒、烦躁等不良情绪时,我们就不难冷静下来,倾听孩子的表述,先弄明白孩子的激动在哪里,痛苦在哪里。在明白了缘由之后,我们再进行正确的引导。有父母说,孩子的负性情绪有时是无理取闹,比如他到商场玩耍,看到东西一定要买,你不满足,他就大哭大闹,或者躺在地上耍赖。这里要了解的是,人的情绪变化,往往与个体需要的是否满足密切相关,包括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而人的需要会产生内驱力,这是主动积极的心理特征,意味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的需要。但当孩子一有需求不能满足就哭,一哭家长就满足了其要求,如此反复,孩子知道通过哭(孩子认为的努力)就可获得自己的需要,所以愈演愈烈。这些与家长平时引导的错误有关。虽然作为父母,我们要接纳孩子的全部,但这并不包括全部的缺点,该坚持时就应该坚持。当面对这种情况时,家长可以试着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进行解决,而不能因为觉得丢了面子,就打骂孩子或满足孩子的要求。也有许多家长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往往会认为孩子太小,以后再教育,就放过了教育的良机。事实上,当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时,我们可以等待,但不能因此放过孩子的缺点。我们可以事后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进行讨论,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

  在面对孩子的负性情绪时,家长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关键。很多时候,虽然你的内心是爱着的孩子的,可由于你太生气了,表现出来的却是全然的否定、责备,而这会让孩子忽略你讲话的内容,而关注你的情绪。比如,孩子本来已经很懊恼自己考试考不好,在寻思着改进的方法,可是,你很生气,把他痛骂了一顿。这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从“考试不好”转移到“妈妈在生气”上。

  当然,帮助孩子管理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这是因为,如果我们经过长期努力,能够让积极情绪主导孩子的心境,并进而形成其“内心世界的背景”,那么,孩子“每时每刻发生的心理事件都会受这一情绪背景的影响,使之产生与这一心境相关的色调”。而这与家长平时的表现紧密联系,有情绪良好,积极上进的家长才能培养出阳光、快乐的孩子。

  -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小池子:

  孩子有负面情绪,我一般是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处理:

  1、如果宝宝是担心、害怕,我一般会以轻松的口气告诉他不用着急,并用科学知识为他释疑,缓解他的不好情绪。如有一次,他做噩梦了,告诉我:“很可怕,别人会笑我的。”我便告诉他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噩梦,这并不丢脸,做噩梦只是因为我们平日玩太累或者睡姿不好造成的,只要我们注意就可以避免,而且噩梦本身不是真实存在的,即使很可怕也没关系,因为它不是真的。有时候,我还会以感同身受的办法来消除他的担心,如我会告诉他我小时候也有类似的担心和害怕,后来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自己解决的等等。这样的办法我自认为还是管用的,并屡试不爽。

  2、如果宝宝是无理取闹,我一般是冷处理,放任他自我宣泄,并且不屈服于他哭闹(不答应他的不合理要求),我会告诉他:“生气会使人变丑变老,你不是想长寿吗,这可对身体不利哦!”这样之后,他往往会自讨无趣而接受我的合理建议。

  3、如果宝宝因为生病等或碰到挫折有一些小小的情绪,我则会比较宽容,给予耐心的安慰和劝告,并尽量满足他一些要求,并会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和游戏引导他,使他能够从负面情绪中尽快抽离出来。因为,我认为孩子和大人一样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我知道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心理  行为  教育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