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唠叨”背后的真正原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4日 09:00  新浪育儿 

  我曾经专门做过调查,孩子们对父母最不喜欢的行为就是“唠叨”,后来发现这远不是中国的“特色”,无论日本还是美国,全世界的孩子们都是如此。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而反抗的现象,在心理上叫做为“超限效应”。

  这种“超限效应”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下面这几个孩子的心声督促我们或许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

  A 妈妈总是唠叨,一件事可以唠叨一百次,烦死了。像我只是一次没考好,她就可以一直说,说到全世界都知道我考得不好,即使下次我考好了,她还要说。我都烦死她了。但是我顶嘴她就说得更起劲,我就不说,也不理她。

  B 自己看图画书入迷时妈妈突然喊,让我写作业,我向妈妈保证十分钟后就做作业的,可妈妈不到三分钟就又来催我,还不停地数落。有时候真想自己有一种魔法,把妈妈变成小孩,把我变成大人,让妈妈也尝尝唠叨的滋味,也知道知道我的心情。

  C 妈妈有时候唠叨,也不分青红皂白,还冤枉我,趁妈妈不在时就找没有生命的东西砸——发泄。

  D 我的妈妈真没劲!昨天早上,我刚要起来,妈妈不停地喊我。一边就行了,可是一遍又一遍地喊,多让人心烦呀!她越叫我起床,我就偏不起来。其实我本来就要起来了如果妈妈不那么爱唠叨,或许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了。

  父母们爱唠叨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有三个:

  其一是不自信也不相信孩子。对孩子总是不放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的教导孩子,不自觉地一次次地重复,错误地认为,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只要自己多说几次,他们总会听进去吧。

  其二是急于求成。总期望自己说到哪孩子就做到哪,马上见效。忽略了孩子是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别人的话要通过他的消化才起作用,再者,人的进步和改变需要一个过程,父母没有给孩子时间,中间又来催促反而破坏了孩子改变的进程。

  其三不懂得倾听。孩子对事物逐渐产生自己的看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和观念和习惯和孩子往往有很大的差异。父母不懂得耐下心来听取孩子的意见,一味的灌输、强化自己的观点和要求,结果导致说了没效果、没效果更要说的恶性循环。

  那么,怎样才能不用唠叨又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呢?

  1 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喜欢美好的东西、渴望成功,相信孩子有向上之心并能够自己要求和管理自己,他们本心不愿意让我们对他失望,更不愿意和我们作对。孩子表现不好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的责任是和孩子一起面临问题,而不是不明就里的一味指责和要求。相信孩子,倾听孩子的想法,适时适度的引导孩子,响鼓无需重锤。

  2 尊重孩子。很多我们设定的人生路线,其实并不是非如此不可。对于必须作的事情,孩子有权利决定怎么做,以及什么时候做。孩子没有必要处处随我心意,如果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生活,对此我们应该觉得欣慰而不是失落。

  3 就事论事。既往不咎的同时,也不根据孩子的现状妄加孩子的将来,孩子是不断变化的,每天都不一样。我们最好的做法,就是直接面对当下的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孩子忘记了什么事,我们就提醒他;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我们就高告诉他错在何处,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我们就不用再说;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我们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我们的期望,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

  4 抓大放小。说得越多,孩子听从我们的机会就越小,我们的威信也就越低。科学的方式是: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视了结后再说;复杂的事情要分步骤说,先从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步骤说,完成这一步再说下一步。

  5 适时放手。该孩子承担的,我们尽量不要参与,孩子做不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赖床导致迟到),孩子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需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我们提醒无效不妨放手,孩子会“吃一堑长一智”。  文/孟迁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家庭  心理  培养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