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父母必须掌握的对话法则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1日 08:25  《优秀父母决定孩子一生的对话法》 

  想倾诉时,你喜欢找丈夫还是找朋友呢?大部分女性会找朋友,是为了尽情地评论无法沟通的丈夫。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无法跟丈夫沟通呢?语言学者和人类学者认为,男人和女人对话的目的不同,所以导致丈夫和妻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难。

  男人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对话,因此在找到解决方法之前,不会轻易开口;但是女人就恰恰相反,她们是为了表达当前的感受才开始对话,同时希望对方能赞同自己的观点。

  如果妻子对丈夫说:“老公,今天我很伤心。”丈夫首先会想到:“出什么事了?我应该做些什么呢?”但是如果妻子不停地重复同样的话,丈夫就会忍无可忍地说:“你要我怎么办?到底为什么?”丈夫认为只有知道了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相应的对策,所以如果跟这样的丈夫倾诉,根本无法消除压力。

  其实,男人与女人之间的这种不协调也会出现在父母与孩子之间。

  在跟孩子对话时,父母也有“必须提出解决方法”的观念。如果孩子说:“啊!好无聊喔。”父母就会说:“那就到外边玩!”“那就看看书吧!”“作业都没做完,哪有时间无聊?”这是父母对孩子的命令,也是给孩子的解决方法和训话。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只不过是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但是得到的却是这样的反应,因此孩子就决定“以后再也不跟爸爸妈妈说这些事情了”,就像妻子不再跟丈夫倾诉一样。

  理解的对话VS传递价值的对话

  我把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分成两大类,即“理解的对话”和“传递价值的对话”。

  “理解的对话”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的对话方式。例如,当孩子感到无聊时,就对孩子说:“可能是因为没有能陪你玩的朋友才无聊吧!”“看来你真的很无聊喔!”等等。通过这些对话,父母表示赞同孩子的感情,可以缓解孩子的情绪。如此一来,不管父母说什么话,孩子都会努力去接受或实践。理解的对话能引导孩子的动机,而且能强化这种动机。

  相反地,“传递价值的对话”是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出发所进行的对话,这是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把父母的价值观单方面地强加给孩子的对话。例如,“必须好好学习”,“一定要制订好假期计划”等。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的对话就是典型的“传递价值的对话”。

  这两种对话不能独立存在。父母的对话一方面必须理解孩子的心情和想法,另一方面也要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大部分父母都有只想传递价值的倾向,他们认为,为了孩子的未来,必须多说“有利于孩子的话”,而其他的对话都是次要的。

  但是,如果只强调“传递价值的对话”,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抵抗父母的话的倾向。为了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就难免要经常指出孩子的错误,因此孩子就容易瞧不起自己,逐渐远离不承认自己能力的父母。

  正确的对话组成比例

  因此与孩子对话时,必须保持“理解的对话”和“传递价值的对话”之间的平衡。我建议与孩子对话时,多进行“理解孩子的对话”。如果没有“理解的对话”,再好的价值观也会被孩子拒绝。在十句对话中,至少有八句是关心、理解、赞同孩子情绪的对话,而剩下两句可以传递父母想传递的价值观,这样孩子就能自然地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因此,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中,“理解的对话”和“传递价值的对话”最好分别占80%和20%。

  “理解的对话”的力量

  前不久,政模气呼呼地进屋,边扔书包边骂人:“哼!怎么有那样的姐姐!”看来他在学校里发生了比较严重的事情,否则他不会为学校里的事情在家里发脾气。我很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觉得应该先舒解政模的情绪,因此决定进行“理解的对话”。

  “政模,看来受了不少气啊?”“我能不生气吗?她根本算不上姐姐。”“是为哪个姐姐生气啊?”一看到我没有批评自己,政模就开始讲述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中午,我想到操场荡秋千,可是已经有一个姐姐在那里荡秋千了,所以我在旁边等了20多分钟,但是她还是不肯下来,所以我就对她说:‘也让我玩一会吧!’结果她对我说:‘你是不是四年级的?小子,没大没小的,你在跟谁说话啊?没看见我在荡秋千吗?你给我滚一边去。’听到这样的话,还有谁能不生气啊?学校的秋千是她一个人的吗?所以我就问她讲不讲道理,结果她又骂我是‘笨猪’,还推倒了我。其实我也想推她,可是为了妈妈才忍了下来,简直气死我啦!”

  “真够让人生气的。”“要不是女生,我肯定狠狠地打她一顿⋯⋯”一顿发泄后,政模的心情好了很多。凭着倾听孩子的诉说,“理解的对话”取得了成功。这时,我也开始了“传递价值的对话”。

  “为了忍气,你也不容易吧。可是那个姐姐为什么要骂你呢?”“还不是因为我比她小。”“你觉得能随便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吗?如果是你,会那样做吗?”“说不定我也会那样做,但是不会像那个姐姐那么过分的,也不会一个人独占秋千那么长时间。”

  “不管怎么样,你没有动手打人就已经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了,以后如果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办啊?” “我也不知道。妈妈,如果真想打人该怎么办呢?”“能不能告诉老师呢?你可以问老师:‘那个姐姐先打了我,我能不能打她?’”“明白了,下次我会试试看。”

  在这次对话中,我也没有让政模这样做或那样做。我先去理解孩子的心情,尽量舒解孩子的情绪,然后再给他传递“不能因为比自己小,就随便骂别人”,“不管多么生气,男孩不应该打女孩”,“跟孩子打架时,如果实在觉得委屈,就可以请求大人的帮助”等价值观。

  如果我不去理解孩子的心情,盲目地教育孩子“千万不要打架”、“不要生气”、“不管对方怎么骂你,也不能骂别人”,也许政模就不愿意继续跟我说话,也许忍不住心中的怒火,找别人发泄或者偷偷地报复那个女孩。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关键就是“理解的对话”的力量。

  不仅如此,“理解的对话”还能治疗孩子内心的创伤。在前面也提到过,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具有“波浪式”的特点。不管父母怎么努力,也有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此时如果强迫孩子,就会伤害孩子,因此孩子就逐渐不听父母的话,开始反抗父母。这时最需要的就是“理解的对话”,即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分地肯定孩子的感受,逐渐治疗孩子由于对父母的怨恨所形成的创伤。

  如果想正确地引导孩子

  在《风和太阳》的寓言中,最后脱掉行人外衣的并不是强风,而是温柔的太阳。在雨果(Victor Hugo)的小说《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中,让小偷改过自新的并不是前来问罪的警察,而是理解小偷痛苦的慈爱神父。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孩子。如果想给孩子传递某种价值观,就应该先理解孩子。如果孩子从来都不听你的话,就应该在十次对话中坚持进行八次“理解的对话”。请不要忘记“理解的对话”与“传递价值的对话”的80:20法则。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愿意接受你的教诲,逐渐改变自己的价值观。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家庭  亲子  沟通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