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更多的是祖辈在孙辈身上做的一些补偿。这种补偿如果过火了,就变成了溺爱;如果稍稍理性一点,平和一些,孩子的性格中则会多一些温和、善良和宽容。
我的儿子出生后的前10个月是由我的姥姥照看的,10个月后由我的父母带着,直到两岁半才回到我的身边。因为我的工作忙,儿子又不想在城里上幼儿园,一年后就去了我父母家,直到5岁半上小学时,才又回到我的身边。
从小学到高中的每一个假期,儿子都是在我父母家度过的。他和我父亲的感情很深,我父亲善良、正直的秉性对他影响很大。我父亲去世后不久,儿子考上了高中。高中时的第一篇作文是《怀念姥爷》,儿子写得感人肺腑。他在文中写道:
“印象中总有这样一幅画面,姥爷骑着马,踩着厚厚的积雪回来,挺威风的。马肚底下是一大桶牛奶。
“许多细节在记忆中消逝了,大抵可以记得的是,隆冬时节,早上五六点钟,姥爷就骑着马,顶着凛冽的寒风,在坝上的雪原上往返十多里的路程,到一个叫“新生牧场”的地方去给我取牛奶。姥爷的手脚、耳朵定然冻得僵直,嘴也张不开,鼻子、胡子、眉毛上凝着霜雪,脸也麻木了,眼都睁不开……
“我长到如今,其中一半以上的功劳是姥爷的。没有姥爷,也就没有了我。
“一次姥爷为我逮了一只麻雀,我自然很高兴,小心地攥在手中,过了一阵子,我发现它的羽翅贴在身上,伸展不开了,我便松开了它,让它舒展翅膀,不曾想它一转身,展开翅膀飞走了,我很后悔,也很懊恼。
“我跑去告诉姥爷,姥爷也不安慰我,只说:‘咳,飞了嘛,能怎么办呢?下回逮住了拴好吧!’姥爷的道理总是很简单的,从这以后,我就对过去了的事不再感到惋惜、后悔了,只是寄希望于下一次,希望下一次做得好一点。”
我父亲骑着大马取牛奶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儿子的脑海里,让他懂得了感恩;我父亲的那些质朴、简单的人生哲理,也给了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影响了他长大成人后做人办事的风格。
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母亲同样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我的母亲是那种凡事都不服输的女人。一次,我的一个同学无意中说了一句:“你把孩子放到乡下,不怕给耽误了?”这让我母亲很受刺激,她决心用行动证明给我的同学看,她不会耽误了我的孩子,所以她比教育我们那时还尽心尽力百倍地教育我的儿子。
我儿子刚去我母亲家时,正值秋收季节。母亲下地干活时也带着他,让他在地头玩土,晒太阳。母亲认为,太阳和土养庄稼也养人。儿子在跟着他姥姥下地的过程中,认识了各种庄稼及许多植物。
那时,儿子还不怎么会说完整的话。村里的人总爱拿各种各样的植物逗他,看他连说带比画的可爱样子。乡亲们拿上亚麻穗逗他:“这是什么?”他就用小手在嘴巴上画一个圆圈,说一句“油油”,意思是说这是和油有关系的一种植物。后来,当我给他买了看图识字卡片让母亲教他识字时,植物部分几乎不用教,他自己对照着看就把那些字记住了。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