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为什么喜欢假想伙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7日 07:17  《母子健康》 
假想伙伴真实的内心需要
假想伙伴真实的内心需要

  你发现,“假想伙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孩子的“精神伴侣”,孩子会和它绘声绘色地交谈,说一说自己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好的心情,不好的心情;面对的不安和恐惧;孩子甚至还要求在饭桌上给那个假想的伙伴预留座位,给它准备碗筷,喂它吃饭,给它打针吃药。有些妈妈还会惊讶地发现,宝宝会要求你像接纳真人一样接纳他的假想伙伴,他甚至会假想伙伴之口,提出自己的真实需求,如,“你能换一个频道吗?因为‘他’不喜欢这个节目。”“‘他’想坐在开车的爸爸身边。”“刚才‘他’对我说了,午饭不想吃炸酱面,想吃意大利蝴蝶面。”

  妈妈如何面对这“真实的虚拟场景”?要不要嘲笑孩子的虚拟伙伴并指出那是不存在的?要不要沉浸在“假想场景”中的宝宝强行拖至现实场景中?要不要鼓励这种“古怪的奇思妙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3岁左右宝宝独有的思维状态,并从孩子的“假想对象”中捕捉到其真实的内心需求,然后充实这种需要,从而逐渐让孩子摆脱对“假想伙伴”的精神依赖。

  假想伙伴A:曾经照顾过宝宝的保姆

  宝宝心理关键句

  不适应换保姆带来的环境变化

  小红阿姨是照顾过妞妞两年半的保姆,最近她回乡结婚去了,妞妞妈妈不得不从家政公司重聘了一位保姆,这位名叫“刘姨”的保姆和小红阿姨很不一样,块头大,喜欢强迫妞妞吃下她不喜欢的蔬菜,喜欢叉着腰、瞪着眼,监督妞妞把散落一地的玩具捡回大抽屉里去,要是妞妞闹脾气,哭个不休,刘姨也不会如小红阿姨一样抱着哄她,刘姨会一声不响地擦地板,妞妞跟着她擦地板,但她用屁股对着妞妞。

  妞妞妈妈看着笑,认为现任保姆很严格,是个“立规矩”的好手,因此更坚定了雇请刘姨的决心。但是妞妞出现了新变化,她开始假想小红阿姨仍与她在一起,餐桌上,妞妞早早地离她最近的座位派给“小红阿姨”,并把自己最喜欢吃的松子炒玉米泼泼洒洒地舀进“小红阿姨”的碗里;捡玩具的时候自言自语,“小红阿姨捡一块大的,妞妞捡一块小的”;坐车出门的时候坚决要求“和小红阿姨一起坐前面”,抱着一个大靠枕,让爸爸扣上安全带,这会儿,“小红阿姨”就临时变成这个弹力大靠枕了。

  刘姨的表情有点尴尬,妈妈的表情也很尴尬。

  心理解析

  宝宝以前任保姆作为“假想对象”,很明显地流露出对现任保姆的不亲近和不适应,这是典型的因“环境变化”出现的假想事例。此时,切忌再三对孩子强调,“小红阿姨结婚了,她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小红阿姨嫌你不乖,再也不会回来了。”孩子的内心,在“环境变化期”本已相当脆弱,此时,撤去“小红阿姨”的影响一定要相当谨慎。妞妞妈妈可跟现任保姆恳谈几次,要求她在坚持“管教原则”的同时了解并适应这一阶段的幼儿心理,努力与孩子在情感上亲近起来;在妞妞逐渐认可现任保姆之后,再逐渐让“小红阿姨”坐远一点。刚开始,可以要求“小红阿姨”偶尔不坐在妞妞身边,让妈妈或刘姨陪坐,逐渐转变成“小红阿姨”有时、经常不坐在妞妞身边,最后有一天,妞妞自己摆碗筷,会只摆4个人的,而不是5个人的。这表明,妞妞终于从前任保姆的感情依赖中走出来了。

  如果孩子在半年后仍对“小红阿姨”念念不忘,邀请前任保姆来家做一次客,也是“假想断瘾”的一种好办法,可以让真人小红阿姨打扮得与从前很不一样,以“尊贵的客人”身份出现,让她不要应和妞妞的“照顾要求”,而让刘姨来扮演那个无微不至的“照顾者”,这样,只要让妞妞对“小红阿姨”有淡淡的失望情绪,“小红阿姨”这一假想伙伴,就不会在妞妞的生活中顽强地存在了。

  假想伙伴B:曾经与宝宝玩耍过的小伙伴

  宝宝心理关键句

  独生子女找到了排遣孤独的巧妙方法

  明吉弟弟比斌斌小半岁,是斌斌舅舅家的孩子,他家远在广东,明吉与斌斌只在过年时见了一次面,因为明吉一家要去韩国游玩,只在斌斌家中逗留了一天半,两个孩子还来不及爆发矛盾就分开了。不久斌斌妈妈就发现,明吉弟弟成了斌斌的“隐型小尾巴”,斌斌甚至要求妈妈将明吉穿过的毛绒拖鞋一直放在门口,斌斌有时会督促明吉“换鞋”;吃饭前洗手,也会自言自语,“明吉弟弟要用洗手液呀!把龙头转过去一点,是!”温水斌斌有时玩“老师和学生”的游戏,“明吉”就成了乖乖听讲的学生;玩“医生和病人”的游戏,“明吉”就临时变身为毛毛熊,乖乖听小医生斌斌的。这种“一身分两角”的游戏常常让斌斌妈妈感到鼻酸,她感到儿子太可怜了,这种缺乏玩伴造就的“假想力”,是不是证明孩子的交往圈太狭窄了?

  心理解析

  首先,如果孩子有假想的游戏伙伴,父母不必有内疚感。因为即使孩子在幼儿园里、在住宅小区里有许多玩伴,他也有可能对很少见面的亲朋的小孩产生一个时期的情感依赖。因为近处的、真实的伙伴是不可能对孩子这样“言听计从”的,当孩子需要一个崇拜者和追随者时,往往是那些仅见过一两面的伙伴成为他的“假想搭档”。这不是坏事,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以“自言自语”的方式玩耍是可怜的。有时,正是这种亦步亦随的“假想伙伴”,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孩子的领导欲和组织欲,让他在游戏和玩耍时懂得周到地思考、懂得照顾他人的情绪并懂得控制时间。比如斌斌在面对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物时,会跳出“斌斌”这个单纯的角色,对“明吉”进行说服,事实上他也在进行自我说服。比方斌斌自己不愿中断正在观看的动画片去吃饭,他会说,“明吉,一起去吃饭好吗?吃完再看!”再比如斌斌自己怕打针,他会说,“明吉你怕不怕打针?瞧,哥哥很勇敢,哥哥就不怕。”这种自我说服往往是有益的。

  当然,随着斌斌的长大,以及在真实的玩伴中交上无话不谈的朋友,他就不再会这么惦记着明吉了。事实上,一旦斌斌与其他幼儿投入地玩耍,他也不会再带上他的“明吉弟弟”。独生子女也只有独处时才更可能有假想伙伴,而且,一味“言听计从”的假想伙伴也会让他们感觉厌倦,这个“厌倦期”的到来一般不超过3个月。

  假想伙伴C:DVD或杂志中出现的卡通形象

  宝宝心理关键词

  宝宝同情心特别强,需要一个被照顾的对象

  惠惠妈曾经给惠惠买过泡泡宝宝系列的DVD,惠惠很感兴趣,曾不错眼珠地连看过大半天的DVD,但后来惠惠声称她不想再看“泡泡宝宝”的碟片了,“还是《猫和老鼠》更好玩。”惠惠妈猜,那一定是因为“泡泡宝宝”老是抛出很难的问题来让惠惠“动脑筋”引起的。

  但最近惠惠似乎又迷上了“泡泡宝宝”,她找到了买DVD时附送的两个“泡泡玩偶”,到哪里去都带着这两个“泡泡宝宝”,给它们起名字,一个叫“黄黄”,一个叫“红红”;上车会给它们系上“安全带”;自己咳嗽时也“装模作样”要喂“泡泡宝宝”药水;午睡时再三爬起来,看“泡泡宝宝”睡着没有,有没有蹬被子;洗过头,说“泡泡宝宝也该洗头了,头发都有味了。”惠惠妈妈好不容易才忍住笑:这泡泡宝宝就是一个气球或水泡状的弹力绒玩具,哪里来的头发?

  心理解析

  相对于男宝宝而言,女宝宝更容易将她的“假想伙伴”设定为“很弱小”、“很无助”、“很可爱”的需要照顾的对象,女宝宝更容易把自己设定为这个卡通形象的“妈妈”或“姐姐”,并将自己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照顾方式”,施用于自己的假想伙伴。心理学家认为,这正是潜藏在小女孩心灵深处的“原始母性”的反映。这种模仿日常照顾的游戏,对小女孩逐步稳固地确立自己的性别意识,是有好处的;当然,有的父母不希望宝宝过早地将自己的性别角色定位地如此清晰和狭窄,那么,我们也一定不要粗暴地否定孩子目前的“假想伙伴”,告诉她“总这样玩,真没出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在孩子的“假想伙伴”中加入别的卡通形象,让孩子的“假想伙伴”不只以“可爱、柔软的”被照顾对象出现;我们可以在“假想伙伴”中加入蝙蝠侠、龙猫、追击令小鸡等等,满足孩子的竞争欲和领导欲,这样,就不会听任宝宝的性格,一味地向敏感细腻的方向发展。

  假想伙伴D:童话故事中出现的“精灵”形象

  宝宝心理关键句

  沉湎于神奇想象,可能暗示宝宝的日常生活太缺惊喜。

  羽东4岁,是一个顽皮的男生,喜欢在床上披着床单演戏,喜欢不穿鞋就乱跑,仅仅为了早一分钟看到新玩具或尝到新口味的巧克力;他还有一个神奇的本领,就是能把爸爸妈妈给他讲的童话故事依照他自己的想象,“开火车”一样讲下去,并把家里和幼儿园发生的趣事编进自己的故事里。最近,他迷上了妈妈讲过的“爱尔兰绿色小精灵”,睡觉时要求把玩具枕头放在自己的枕边,说等一会儿小精灵会来睡;出门时会在桌上留一个橙子,说“小精灵”最喜欢吃橙子了;如果因为不穿鞋把袜子弄脏而受批评,羽东会辩解说,“小精灵只穿绿色的袜子,不穿鞋,羽东为什么要穿鞋?”羽东妈妈逗他,“你见过小精灵吗?”羽东很哲学地回答:“当然,但是只有宝宝一个人看得见,因为小精灵不愿意见到大人。”妈妈惊讶地笑,说:“它长成什么样呀?”羽东扳着指头想:“它穿绿衣服,外系一条皮围裙,头戴红色的帽子,尖尖的鼻子上架一副圆圆的眼镜,脚穿绿色的袜子。小精灵的笑声是这样的……”羽东发出像汽笛一样的尖声。妈妈心说话,嘿,这孩子可把原始的“小精灵”形象丰富了好多。

  现在羽东妈妈遇到的问题是:要不要鼓励儿子的这种“神奇想象”?要不要告诉他真实的世界不会有精灵存在?要不要偷偷吃掉那个给“精灵”预留的橙子,给孩子一个意外的惊喜呢?

  心理解析

  拥有神奇想象力及创意精神的宝宝,在日常生活中也比其他孩子更渴望“奇迹”的发生,比如羽东,他会认为没有“精灵”的世界是平庸乏味的,每天去幼儿园再回家看电视的生活,没有“精灵们”的生活来得精彩。这个时候,父母不要一时冲动,为了让孩子更觉惊喜而吃掉那个为“精灵”准备的橙子。把假想的伙伴搞得像真的一样,更让孩子分不清想象与事实的边界——如果,下一步他要让“小精灵”来参加他的生日会,让“小精灵”当场切蛋糕,你怎么办?

  各种类型的游乐园是孩子温和地撞见“现实世界”的好地方,让孩子“跟踪”那些扮演“米老鼠”、“唐老鸭”、“加菲猫”、“小精灵多比”的演员,直到“它们”停下来喝可乐或上厕所;个时候,跟到厕所里的孩子自然会明白,想象中的伙伴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但它会永远停留在想象中。

  要是真想分享你的喜怒哀乐,那还是真实的伙伴来得贴切。而且,如果孩子对日常生活感觉到乏味,“假想伙伴”只能拯救他一时,并不能长时间给他带来充实的愉悦,最关键的一点,还是爸爸妈妈要蹲下来与孩子讨论:要安排哪些亲子活动,让生活不单调,不乏味?至于那个曾经给宝宝带来无比快意的“假想空间”的小精灵,与之告别并纪念它的方式,是把它画下来,贴在宝宝床头,如果宝宝还小,你可以告诉他,“精灵跟更小的小孩子玩了。”如果宝宝超过5岁,你可以告诉他,“精灵都是用电脑做出来的,下次妈妈教你怎样做一个可以翻跟斗的精灵。”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心理  行为  培养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