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父母争执孩子最受伤

  家长在外与人争执,通常都是一时之愤,很少考虑到身边孩子的感受,以及可能给他带来的影响。

  在公共场合难免和人发生争执,可如果孩子在一旁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不和人争吵吧,心里咽不下这口气;和人争吵吧,孩子会不会受伤害呢?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冲动之下基本上完全忽略了身边孩子的感受,殊不知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也很容易留下心理阴影。

  孩子反应:害怕极了,心理阴影很大

  当家长和人吵架,甚至动起手来的时候,一旁的孩子是怎样的感受呢?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缺乏对整个事件风险的评估能力,孩子在这时候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惧”,害怕发生什么自己不敢面对的事情。既担心自己,又担心家长。但孩子们往往只能用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害怕。

  “这是怎么了?” 小萍现在才上三年级,但是因为个子长得不算高,还经常被误认为是一年级的“小豆包”。小萍最怕跟妈妈去挤公交车,因为每次人一多的时候,感觉自己都喘不过气来,头被埋在人群里。而有一次,妈妈不知道怎么回事和人吵起来了,“具体和谁吵的,因为什么吵我都不是很明白,不过看到妈妈和人吵架,我就害怕得不得了,一个人在人堆里拼命地哭,可是人多也没人能听到我的哭声,太可怕了。”

  “爸爸会死吗?”

  “你和家长出去的时候遇到过吵架的事吗?”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今年9岁的明明对记者说:“我爸爸脾气不好,在家里和妈妈吵,出外面和别人吵,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担心爸爸妈妈会不会死,特别害怕。如果爸爸妈妈死了,就没有人要我了。”说到这,明明委屈得哭了起来。

  “外面的世界真恐怖!”

  James今年才8岁,却似乎已经对“外面的世界”了如指掌了:“现在社会上不是偷钱的就是杀人的,我爸妈说没事最好少出去。我有时候跟爸妈一起出去,他们也会和人吵。所以我觉得小孩子还是要多待在家里,这样就不会发生矛盾了。”

  家长心结:在公共场合发生冲突,我到底该怎么办?

  动起手来,心有余悸

  前几天在地铁里,程小姐在人群中无意挤碰了旁人,没想到那个男人回头就是一声巨响的“狮子吼”。吓到了她身边的女儿和老人,甚至还诬陷她偷东西,气得程小姐甩手就给了那人一个耳光。一旁的孩子立时吓得大哭。当时根本没顾虑到孩子,事后想想对孩子惊吓太大了。

  选择逃避,心存不快

  Ruru带着女儿和爸妈一起去公园,却在公交车上因为一些小事被售票员数落了几句。Ruru怕破坏心情就没理会,结果又被同行的父母骂没用,这一次游玩非常不高兴。

  专家意见:还手逃避都不是好办法

  在公共场所里遭遇发生争执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应对?其实不仅仅是家长才有的问题。而儿童教育专业人士认为,虽然每个人都不希望在公共场合发生争执,但一旦这种冲突来了,家长也不要怕,因为如果处理得法,这反而能够成为一次教育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好机会。

  专家刘中良分析认为,一般来说,家长在处理公共场合里的人际冲突时的态度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方式:打;骂;不理;冷漠。而不管是“我赢他输”还是“他赢我输”,从长远来看都不利。

  动手:如果因为口角而动起手来,很可能引发不可收拾的后果,使得矛盾升级,带来身体的伤痛,甚至殃及生命。社会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诸如杀人、绑架等暴力事件都是由小事引发来的。如果家长给孩子树立动不动就动手的榜样,不仅会让孩子当时感到恐惧,失去安全感,更有害的是让孩子学习到了这样的一种解决情绪问题的模式:动手打人。这样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对骂:骂人的时候,好像出了气,但其实是一个“双输”的过程。美国一项研究表明:人在非常生气的时候,吐出来的痰含有的毒素可以毒死一只小白鼠,因此,愤怒是非常伤身的。污言秽语的你来我往只能让当时的双方都受到更大的伤害,而并没有解决问题。此外,负面的情绪还有可能通过种种方式传递给孩子,比如母亲的乳汁、家长的态度等等,让孩子无辜受害。

  不理: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好,可能会采取“逃离是非场”的方式,但有时心里的结可以通过这种逃避进而自我调节的方式解开,有时则解不开,留在身体里,带来害处。有时候,孩子也会学习这种逃避的行为,今后不敢面对冲突,无法解决纷争,变得软弱不自信。

  冷漠:这种方式看似是最无害的,但仍然没有解决问题。人群中的冷漠是造成当下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重要原因,一些暴力犯罪突发性地报复在无辜的人群身上,其实可能来源于他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冷言冷语和漠不关心。“其实每个人都有他非常不容易的地方,他可能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缺乏安全感等等,如果人群中能够多一些理解和同情,我们整体的社会将会升腾起更多的善意,造福我们的后代。”

  解决之道:让孩子在冲突中取得经验

  专家向家长们推荐了一种更加有效的解决纷争的方式:“完整情绪表达”。首先,当家长面临冲突的时候,不要急着发火,而是可以把它转化成一次教育孩子的机会。比如,对于案例中的程小姐来说,她可以换一种方式说:“刚才你大喊大叫,如果是我们大人之间的话问题不大,可是你吓到了我的孩子,她还不到1岁,我作为母亲感到非常担心和伤心。”首先讲出自己的感受。接下来可以补充对于对方的理解:“我知道你可能是因为在接电话所以没留意,我婆婆出于保护孩子拨了拨你的包可能也给你带来了担心,对此我感到抱歉。”

  “这样一来,对方肯定会表示对自己无意中吓到孩子的歉意,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带来了双赢的效果。而如果以一个巴掌收场,不管这位男士是否回手,这种痛苦的感受都形成了,如果他这次不报复程小姐,也有可能今后去报复社会上的其他人,造成双输。”

  经历了这样的事件,孩子也可以从中学到非常宝贵的经验:每个人都有情绪,但学会表达,就能握手言和。

  操作要点:

  1.讲自己的情绪,包括愤怒、伤心等等,但不要骂对方,伤害对方,激化矛盾。

  2.感受要表达完整,不仅包括自己的愤怒,还要表达对对方的理解、遗憾、抱歉、谅解、感恩、欣赏等。

  3.表达时既考虑到自己,也照顾到别人,兼顾周围环境。

  4.多一分理解和同情:“当别人的反应与自己的预期落差大的时候就会生气;而当匹配的时候就不会生气,会产生愉悦的感受。”专家认为,最好少一些对别人的要求“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对对方多一分理解和同情。因为不同的性别、成长环境、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工作专业、近期受到的压力伤害等等都可能带来人与人之间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因此,任何“反应”都是合理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容易的地方,自己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专家同时提醒家长:这种沟通的方式只适用于级别较低的冲突摩擦,如果遇到了歹徒或遭遇身体攻击的时候,家长必须首先评估风险,进而决定如何进行应对,保护好自己和孩子。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父母  争执  育儿  心理行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