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有争执家长别掺和

  小朋友之间偶尔打个架是常事,可这些事对于宠爱他们的家长来说往往难以接受。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现在最让幼儿园老师头疼的就是处理小朋友家长之间的纠纷,有时候本来两个打架的小朋友互相之间没怎么样,家长却彼此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的都有。究竟如何看待小朋友之间的“动手”呢?

  采访见闻:孩孩子打架,家长更疼

  “谁要打你,一定重重打还他”

  晚上从幼儿园把女儿丫丫接回家,本来一家人都高高兴兴的。可是给丫丫洗澡的时候,小玲一下子被气得够呛:丫丫的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的,问起来丫丫才说“是幼儿园小朋友掐的”。小玲就对丫丫说:“以后谁再打你,一定重重打还他!看谁还敢欺负你。”结果第二天,丫丫却被别的家长投诉了:原来丫丫在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把一个男孩子用力推倒在地上,害得这个男孩缝了三针。 

  “儿子总被误解怎么办?”

  Anna的儿子4岁多,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吃完晚饭,Anna就带儿子到小区花园去找小朋友。

  “在游戏时,小朋友之间会有一些碰撞、拉扯,也会跌倒摔跤,儿子的膝盖和手肘伤痕累累,但他毫不在乎,我要看他的伤口也不让我看,还说‘会好的’,爬起来继续嬉戏打闹。但当他把别的孩子撞到或打倒时,其他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就会大哭,然后家长就会跑过来理论是非。他们很气愤地教训我儿子说‘你怎么这样,看把我家孩子打的!’或者对自己的孩子说‘他(指我儿子)不好,以后别跟他玩了。’儿子在一旁有点不知所措。在我看来,其实儿子并不是恶意打人,他喜欢谁才去跟谁套近乎的,不过别人总是误解他,这样下去也不行啊。”

  专家解析:孩子打架的“七招八式”

  如何看待孩子们之间的打打闹闹呢?广州睿航咨询资深心理分析导师黄京穗认为,孩子之间的打架其实也分“七招八式”,家长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误读了孩子的心理。

  挑逗式:“嘿,把你帽子扔臭水沟了!”

  在幼儿园操场上,东东抢了小敏的帽子,边跑边喊:“哦,追不着喽!我把你的帽子扔臭水沟去喽!”小敏被气得嘤嘤地哭了起来,眼看着东东把自己的帽子扔到了草堆里,还跳着脚喊着“哦,脏啦!”晚上小敏跟妈妈告了东东的状。

  行为翻译:“快来和我一起玩吧!” 

  如果小敏的妈妈告诫小敏说“东东再这样你就打他”,那么一场令人不愉快的“官司”可能又要开始了。但专家认为,东东的“挑逗”其实是儿童间非常常见的社交行为,是善意的,其隐含的内容实际上是想和小敏说:“快来和我一起玩吧!”如果小敏的家长能够这样理解小朋友的心理,鼓励小敏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就是另外一种令人愉快的结果了。

  “一个会挑逗他人的孩子,说明他的智力发育有了飞速的成长,能够利用自我设计的游戏来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力,进行友好交往。同时,如果其他小朋友开他的玩笑,他也能够快乐地接受,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对方的挑逗,是请小朋友参与到游戏中的一种行为。”

  扭打式:不“打”不成交

  有一天,莹莹过生日,邻居几个小朋友到莹莹家去玩。几个小女孩围在一起玩玩具,不一会,却互相抢起玩具来。原来,莹莹他们玩过家家,两个小朋友都想扮“妈妈”,抢着一个漂亮的帽子做道具。不过抢了一会,就自然地好了,你推我一下,我拽你一把,孩子们似乎比以前更亲密了。玩了一会,孩子们的眼睛里都泛着兴奋的光芒。

  行为翻译:“我想亲近你”

  据专家介绍,儿童交往当中,大约10%的游戏行为是并不那么温柔的,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经常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玩当中,孩子们体验自己的力量,发现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自信心,并且发展友谊。

  一个什么东西都不摸、什么人都不碰的孩子,会变得没有感情,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女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还不是最突出的,通常男孩对于自己喜欢的人肢体动作要更多些,而且有时候出手也会比较重,这就会引起有些家长的误会,总以为这个孩子在欺负小朋友、要打人,实际上他是一心一意在和小朋友玩耍。”

  攻击式:你占了我的地盘,走开!

  小军看着站在滑梯顶端的小强,很好奇小强在做什么,然后自己也上了滑梯。小军想先滑下去,小强觉得是自己先占了滑梯,想自己玩,小军应该等着。结果比较强壮的小强突然采取了一个最直接和最粗鲁的方法:不管不顾地推了小军一把,想把他推下去,小军吓得哭起来,引来了大人的注意。

  行为翻译:不愿分享

  进攻行为是孩子之间常见的一种,孩子将进攻行为当作一种工具或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争夺玩具甚至在争抢的过程中出手打人,或者推倒对方以占领游乐器械等。“这种进攻行为只是儿童思维自我中心性、不能延迟满足,并且尚未掌握语言交流的一种正常表现。孩子‘不愿分享’也是原因之一。”

  著名育儿专家小巫认为,家长应该具体分析孩子打架的不同情况,予以引导。

  接纳孩子间的冲突:

  “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们往往备感头痛。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冲突是坏事情。我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冲突,就意味着关系破裂,所以我们一向避免冲突、压制冲突。

  因此我们也难以接受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不过我们或许可以从动物界学到一些东西:小狮子打打闹闹的时候,狮子妈妈和爸爸都懒懒地躺在一边,不理不管不干涉。因为它们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人的力量替孩子们解决矛盾,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和平与宁静,却阻挠了幼狮生存技巧的开发进程。打闹是在为幼狮成年做准备。”

  引导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幼儿的“自我中心”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绕开的过程,但家长应该对此予以适当引导,让孩子慢慢学会更多的与人沟通的技巧。专家认为,“强化语言沟通”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就要注意运用这样的方式,而不适动辄发怒或当着孩子的面大声争执。此外,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家长也不要过早引入争斗、输赢、吃亏等概念。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教育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