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和老师、长辈的育儿观念如果出现了强烈的冲突怎么办?大多数80后父母,面临着育儿观“对对碰”,他们一方面受到高等教育和西方育儿观的影响,坚持不想让孩子受到自己儿时的那种教育,一方面不得不屈服于幼儿园要求整齐划一教育以及来自上一辈固执的溺爱方式。
网友“灰色地带”
在女儿3岁多的时候,我花了不少钱让她在一个国际早教班待了一年,这个机构的育儿理念我非常认同,女儿也非常喜欢,可是由于丈夫工作调动,我们搬家了之后为她选择了附近的一个幼儿园,其实条件也不错,但是女儿不能适应上课必须坐好,老师反映她上课总是喜欢一个人“开小差”。这个一点都不奇怪,因为那个早教班就是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和选择自己的玩伴,但是摆在面前的问题让我有点难办!
晴晴 女 37岁 儿子5岁
孩子的奶奶很疼孙子,但是有一个习惯我一直很反感,因为这个我都不敢把孩子给她带。上个星期,我肚子不舒服,就把孩子交给她带了半天,回来孩子高兴地告诉我,“妈妈,明天我请你吃早点吧,奶奶给了我100元吃早餐!”我的天啊,100块的早餐费,我怎么跟孩子解释呢?因为在钱的观念上,我一直对孩子很慎重,可是她总是以这样的方式疼孙子,让我以前的教育前功尽弃。
观点一:家长自己来教
代表人物:郑渊洁
郑渊洁在儿子初中时,把儿子从学校里拽了出来,自编教材为儿子当起了老师,三年时间里,儿子亚旗在自己家里学完了中学六年的课程。18岁生日的第二天起,郑渊洁就给儿子下了一个铁的规定:独立。因为没有房子,赶不到别的地方去,就暂时住在家里,但是开始按月收水电费、伙食费、房租。无法改变他不认同的教育方式,郑渊洁选择了放弃,但是对多数人而言,这个方式不具有可复制性和操作性。
观点二:冲突是有价值的
代表人物:心理学家姬雪松
姬雪松认为,父母与老师间的价值观冲突,对孩子完成社会化教育是有意义的,也是父母与老师角色互补的体现。老师的出现,让孩子有机会体验到不同的规则,并尝试修正曾经在家庭内部建立的秩序。父母和老师间最好的关系模式是彼此尊重,价值体系保持联系又有所不同。这样既能保证孩子成长环境的连续性,又能给予孩子不同的资源,供其取舍。不必强求改变二者间的差异。”姬雪松建议老师和父母彼此互相理解并尊重对方的差异立场:“孩子有机会获得一个多元的视角这是丰富孩子对世界认识的有益成分。中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与老师其实是角色互补的,两者应是合作与欣赏的关系,这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是最有利的。
观点三:沟通是现实的解决方法
代表人物:幼教老师
我能够看到父母与教师身处不同位置上的感受。但是我与所有的家长一样,跟老师也会有价值观不一致的时候。比如老师会督促我给我的孩子报兴趣班,而我对过多的这班那班有想法,我认为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我让孩子选择,但我通常不采用过激的方式对待与老师的冲突。我能理解老师的处境,他们下班回家后,也是别人的妻子和丈夫,也是别人的孩子和父母,还要批改作业。所以我都主动跟老师沟通,发短信和邮件,或者把意见写下来,让儿子带给老师,如果有必要,我会与老师见面沟通,我觉得效果还不错。我想,这就是家长和老师的互补吧。
正是社会的迅速发展,让不同年代(父母和孩子)甚至不同国家的育儿观念能够在一个时期共同出现,每一种观念都有他们的拥趸,其实这正是孩子面对多种价值观并存世界的一次预演,孙云晓认为:“孩子有自己解释世界的方法,家长不能低估了孩子的能力。”点点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