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和婆婆达成管教共识?

http://www.sina.com.cn    《爱在左,管教在右》 

  管教孩子时,“坚定”,包含了原则的坚定,也包含了大人之间管教态度的一致性。如果大人对管教的看法存有分歧,心思细腻的孩子会马上捕捉到,并且一定会好好地利用它。

  如果这个分歧存在于夫妻之间,可能通过枕边讨论会好解决一些,而且通常丈夫会乐于拱手让出主导教养的权力。可是如果这个分歧发生在婆媳之间,那么原 本就“暗暗较劲”的两方,对于管教主权的争夺就需要智慧去调解了。不过好在尽管婆媳之间存在较量,但出于对孩子共同的爱和期望,一些管教上的分歧,只要处理得当,还是可以轻松化解的。

  在化解分歧时,首先,作为晚辈的儿媳,于情于理,都需要承担比较多的情绪责任,并跨出和解的第一步。虽然她才是孩子的母亲,但她同时也是孩子的表 率,如果在和婆婆的关系上表现出不尊敬长辈、不懂事的言行举止,那么孩子“有样学样”,将来也会这么对待自己的母亲。此外,在和婆婆的较量甚至战争中,对中国男人来说,妻子永远是最终会被放弃的一方。因此我建议作为媳妇,我们最好不要傻了吧唧地去挑战这一点。

  那么怎么去和婆婆达成管教的共识呢?我先预设两段对话:

  “妈,您不能这么管孩子!”

  “妈,我们是不是讨论一下,最好能定出个共同的方法来!”

  “妈,那天电视上不是说了吗,不能由着他吃这么多零食,您怎么又忘记了呢?”

  “妈,大宝这两天老说肚子疼,我看可能得少吃点零食了!”

  “妈,您不能这么管孩子!”——这是居高临下地管教婆婆,婆婆当然火大。为了面子,也为了维护权威,她会说,我就是这么把儿子养大的,他现在怎么了,不是很好吗?

  “妈,我们是不是讨论一下,最好能定出个共同的方法来!”——这无关管教,这是为下一代共同的利益着想,是理性的,不含批判的。但你不能接着说:“妈,我们是不是讨论一下,最好能定出个共同的方法来,您那样管孩子不行!”否则就又前功尽弃了!

  “妈,那天电视上不是说了吗,不能由着他吃这么多零食,您怎么又忘记了呢?”——这是自上对下的诘问,是指责,是怪罪。婆婆听了,即便自知理亏,也会为了面子而抵死不承认。

  “妈,大宝这两天老说肚子疼,我看可能得少吃点零食了!”——这是陈述事实,不带情绪,没有怪罪,只是就事论事。但你不能接着说:“妈,大宝这两天老说肚子疼,我看可能得少吃点零食了!您记着啊,别再给他吃这么多了!”

  所以,和婆婆达成管教的共识得注意以下几点:

  如上所述,就事论事地讨论。不诘问,不指责,不怪罪。

  先巧妙地满足她的虚荣心,然后再提出问题。

  “妈,您看那个时候您多不容易啊,自己一个人带这么几个孩子,现在个个又都这么有成就。不过,唉,现在的环境不比当年了,现在的孩子和当年也不一样了,外面的世界又那么复杂,不好带呀!……您看,那天电视上不是说了吗……”我们先肯定她的成就,承认她的能力,满足她的虚荣心,但同时也让她老人家明白,过去的方法运用到现在不一定适用,也不一定奏效。这样她就不会因为急着维护自己,为反对而反对了。

  要记住,我们的方法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看似落伍的老人家的方法,也不一定就是错的。很多时候,实际的生活经验要比书上教的更管用。所以,为了孩子好,有时我们必须放下自以为先进的骄傲和对管教主权的耿耿于怀。

  不要敏感而情绪化地对号入座。有的时候,媳妇会把婆婆对孩子的管教,敏感地“移情”为对自己的责难或攻击(反之亦然)。这是引起婆媳在管教上对立的根源。对年事已高的婆婆来说,要她改进这一点也许比较困难,但对年纪轻、学识高、眼界更广的媳妇来说,相对就容易得多。再说,孩子最终还是和妈妈更亲,共同生活 的时日也更长,所以这种不必要的对号入座和飞醋,能免就免了吧!

   还有,如果你真愿意听我的建议,那就千万别把老公给扯进来。如果是平心静气地开会讨论,研究共同的管教方法,那当然毫无疑问需要全员集合。但如果是要他来评判婆媳之间谁对谁错,那就放他一马吧。再说,如果他的情商和智商都不够高,瞎捣乱的结果是让两军对阵,那么吃亏倒霉的还是我们自己。

  最后,如果你确信自己的管教态度和方法都是正确的,也经由实践证实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要礼貌地据理力争,运用各种技巧,来为孩子争取到最好的教养环境。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父母  老人  家庭教育  共识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