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社会能力是在一定的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培养出来的。有些孩子比较内敛,行事谨慎,融入群体比较慢,属于慢热型的孩子,喜欢和熟悉的人打交道;有些孩子比较外向,说话做事比较快速,能很容易融入新的群体中,属于自来熟型。这两种类型的孩子说不上谁好谁不好,只要恰当引导都可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较好的发展。
首先,营造丰富的人际环境。 其次,循序渐进地推进融入步伐。当然,这个阶段孩子的交往需要稳定的伙伴群体和稳步的社交推进步骤。孩子最好有几个平时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在一起是他们彼此会有安全的心理氛围和熟悉的交往策略,形成一个交往核心。这个交往核心有利于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习得交往技能,锻炼交往能力。然后再逐步扩大到更大的陌生的交往群体,当孩子在面临一个陌生的环境时,父母不要急着催促孩子融入群体中,这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不安全感和不适感,进而出现父母越是催促孩子越是黏着父母的局面,催促的压力越大孩子越是退缩。
再次,恰当地给与协助。父母可以在孩子参加社会交往时适当给与协助,首先是事前协助,如引导孩子带些自己的玩具和别人分享,如帮助孩子分析小伙伴,不同的小伙伴有哪些不同的爱好等,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中途协助,如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纠纷时,父母可以从旁做一些引导式的协助,而不是代替式的。让孩子通过冲突慢慢学会理解、学会交往,提升交往的能力;当然,如果孩子交往失败,哭哭啼啼地回家来,父母最好让孩子宣泄过不良情绪,在情绪平复下来后再和孩子探讨刚才发生的事情,引导孩子提升人际理解力,做到吃一堑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