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会孩子与人相处就是构建和谐

  精诚团结、和衷共济,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源泉。也是一个成熟的、健康发展的社会人必备的品质。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要把对孩子的团结互助教育放在和提高智力、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

  坚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核心在于大力发扬“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对于生活在崇尚个性、自主发展的开放社会,处于“四二一”养育模式下的当代少年儿童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团结互助教育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传统内容。“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兼相爱,交相利”、“协和万邦”等古语古训,都是对友爱互助这一民族精神的精辟阐述,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家训。

  历史经验已经表明,精诚团结、和衷共济,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源泉。也是一个成熟的、健康发展的社会人必备的品质。对此家长需要有高度清醒的认识,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把对孩子的团结互助教育放在和提高智力、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

  对孩子进行团结互助教育的重要意义是无可置疑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特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得其教育的难度较大,面对个性张扬,振振有词的孩子,家长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家庭里如何进行有效的团结互助教育呢?我们提倡八个“善于”。

  第一,善于发现孩子在团结互助品质上出现的“问题”。

  团结互助是一种道德理念和规范,也是一个人的日常行为模式。所以对少年儿童来说,出现在“团结”上的问题,都是具体的,是和日常生活细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些家长一看到孩子考试排名下降,或是孩子因和同学打架等问题被老师请到学校,就着急、愤怒,却长时间忽略孩子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一些不良表现,以至于后果严重,不可收拾。

  孩子在与人相处上发生了问题,会有这样一些典型的表现:任性、自私,不会体谅家人,没有孝心,有时气得你掉眼泪他也无动于衷;退缩、懒散,经常呆坐着无所事事,不会主动帮助他人,对别人的困难袖手旁观;不会谦让,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甚至干扰别人的活动,弄脏或毁坏他人的财物,抢夺别人的物品或拿陷入困难之中的同学取乐;常有攻击性行为,爱用言语讽剌、挖苦、漫骂、威胁他人或抓、捏别人,实施武力同别人打架等等。

  其极端表现,是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玩,没有朋友。家长要非常小心地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发现上述苗头,就需要及时予以干预。

  第二,善于通过与孩子闲谈式的交流,帮助孩子明理。

  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吃饭时的闲谈、看电视时的议论、放学路上的交流等等,潜移默化地传递关于团结互助的道理,并力求具体化。

  不仅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要多给孩子讲些古今故事,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事件让他逐渐懂得,对父母的孝心,对同学的善意,对老师的理解,对朋友的宽厚,对团体规则的遵循,对冲突的理性,对不同意见的包容,对弱势人群的尊重,对异族文化的接纳,对外部的主动适应,对世界的爱心等等,总之,就是要学会团结互助,让孩子明确认识到,不具备这些品质和能力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还要逐渐帮助他加深认识,一是要学会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努力帮助他人共同进步;二是要学会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懂得在集体的温暖中健康成长;三是要学会处理好发展过程中个体化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在个人奋斗中实现社会价值。这些道理需要通过无数具体生动的人和事体现出来,并伴随着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抽象和凝练出来,深深根植于孩子的心灵深处。

  在这里,方法是最重要的,核心是要将实质上的有意识淡化在形式上的自然随意上,可以谈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缩小彼此的距离,并适时地抓住孩子谈话中某些可以“抒发情感”的内容,真诚地道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样做不仅显得自然得体,而且孩子会由此而产生出对父母的亲近感和朋友式的信任感,这正是闲谈式说服教育的魅力所在。

  第三,善于从行为训练入手,把团结互助教育具体化。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反映到社会生活中,就是提倡一种仁爱之心、友善之心,把扶助他人作为日常生活的自觉行动。

  和以往单纯强调团结不同,现在人们普遍习惯的提法是团结互助,即在“团结”之后增加了“互助”二字。这不仅是针对社会现实对团结赋予了新的内容,使之更加符合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潮流;也为团结这一概念增加了平等、人性等内涵,使它作为一个伦理价值更加生动具体化。

  我们在对孩子进行团结互助教育的时候,更要特别强调具体,强调行为上的训练。比如,辅导孩子学会与长辈相处,就要从平时生活小事上引导、要求孩子。让孩子明白,孝敬长辈,一是不随便顶撞长辈,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听从长辈的教诲态度要诚恳;二是自己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时间较长,及时向父母汇报情况;三是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少让长辈为自己操心,自己各方面做得好了,长辈会很高兴;四是长辈讲自己过去的事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抱着理解包容的心态,理解长辈的善意,体谅长辈的艰辛;五是在父母生病时,有困难时,要尽心尽力去关心照顾、协助父母,日常生活中时时事事为父母分忧解难等等。

  这种行为分解需要父母的认真态度,比如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就需要具体化解为和集体成员无障碍沟通、遵从集体规则和大多数人的意见、在集体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并参与集体事务、合理妥善解决与他人的冲突等行为能力上。家长也需要在这些具体事项上给孩子以引导。

  第四,善于订立孩子认同的“规矩”,让抽象的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条文化、规则化。家里要有一些体现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关系的规矩。比如尊重老人的规则:有好吃的要先给爷爷奶奶,出门要和爷爷奶奶说再见,放学回家要主动和爷爷奶奶问好,拿长辈的东西要事先征得同意等。比如文明用语的规则:见了老师或长辈问声“您好”;与同学或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得到别人的帮助说声“谢谢”;无意做了影响他人的事说声“对不起”;别人向自己道歉时说声“没关系”;回到家时说声“我回来啦”等等。

  这些虽都是一些小事,却能在潜移默化影响孩子。规则的内容、适用范围、奖惩方式等,都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商议决定;一经确立,家长要带头执行,不小心违反,要主动接受惩治;规则要随社会形势变化和孩子的成长不断修订,丰富其内涵。

  对于孩子来说,讲给他的规则是一种外在的制约,而自我参与订立,会帮助他使这种外在制约逐渐内化,让他在自我的约束下,在不断强化的行为训练中,将团结互助的价值和行为习惯深植心中。

  第五,善于给孩子创造实施爱心行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

  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上出了问题,一些家长喜欢亲自出马为孩子摆平:和老师发生了冲突,母亲去找老师周旋;和同学打架,父亲去找对方理论;孩子不适应学校班级,父母忙着给他找新学校换新班级。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没有某个方面的实践,就永远学不会某种本领。想让你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想让他成为一个懂得团结互助的合格的社会人,就要给他机会,让他去体验关心人、帮助人、团结人,学会和谐地与外部相处。

  如在家长生日时,暗示孩子应表达对父母的爱;引导孩子主动帮助左邻右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同学有困难,支持他选用合适的方法去帮助同学;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给孩子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处置的机会,只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处理方法的引导;当孩子付出行动后,以微笑的表情、赞扬的语气及时地给予表扬等等。这些实践有利于激起孩子产生关爱他人后的愉快的心理体验,并会产生继续施与的强烈愿望,并逐步形成关爱他人的相对稳定的健康心理。

  第六,善于理性地对孩子施与爱心,避免单向施爱和家庭溺爱。

  从心理素质上看,不善于团结互助的人,大都任性和自私,情感冷漠,对他人缺乏理解、关心和体谅,缺乏爱心。

  现在绝大多数少年儿童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几代人的宠爱倾注于一身,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同时,“四二一”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情感投入往往呈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的状态,即只注意把爱倾注给孩子,而没有注意培养孩子也学会去爱别人。

  长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别人爱自己是应该的,这一切理所当然。还有些家长以为自己如今百般疼爱孩子,孩子将来长大后必定会回报父母,这实在是一种误区,从小一味被溺爱,且养尊处优、唯我独尊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回报父母,因为他只学会了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更不会去体谅他人的痛苦与欢乐。

  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双向施爱,在给与孩子爱的时候,要求他去爱父母、爱家人、爱同伴。

  第七,善于当好孩子的榜样,创造一个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对他人的爱心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如果家长能够经常用有声的爱心语言,如“老人家,我来帮帮你吧!”去强化孩子的爱的意识,又能以充满爱心的表率行为,如对自己父母公婆的态度等导之以行,就能使孩子产生一种积极的仿效心理。

  平日里,父母热心帮助他人,经常参与公益活动,在工作单位、社区邻里都有好的人际关系,遇事不斤斤计较,经常用包容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这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却能令他养成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另外,家庭里友爱的氛围也特别重要。家长有责任为孩子创设一个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在良好的情感环境熏陶下,孩子才能学好处世做人。

  第八,善于使用科学的方法矫治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和同学产生冲突,打骂、攻击、报复别人,或是与朋辈关系紧张,轻者讲大道理,重者气急打骂,这往往于事无补,有时还会加重孩子的不良表现。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有价值观念上的误区,也有行为习惯和心理发展上的问题,矫治也要讲究科学方法。如对常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就可以让被攻击的对象在孩子面前讲述自己的感受,让他体会与感受被攻击者的痛苦,激发他的同情心,使他进一步产生自我谴责感,减少乃至杜绝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

  再如对待性急、暴躁、倔犟、情绪易激动、对自己的消极行为难以自控、经常与他人产生冲突的孩子,就要辅导他学会自我调节法,通过帮助孩子分析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的实践,辅导他学会用转移、克制、自我暗示、自我提醒等方法,使情绪强度、表现方式都控制在有益无害的范围内。

  雷锋曾说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一个人活着,就要与外部发生关系,只有给孩子与人和谐相处的金钥匙,才是给他带来了真正的美好未来。

  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有效措施:

  (1)用鼓励、夸奖等方式帮助孩子树立与人相处的信心。

  (2)通过家庭讨论等形式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互助类游戏使孩子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并锻炼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

  (4)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针对孩子的个性安排促进其与人相处的活动。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习惯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