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年轻人,多半不会知道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事情。
那时,因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各地都在闹粮荒。上海由于人多,粮荒闹得更为厉害。许多贫困的家庭把小孩儿扔到了大路边,希望有人捡到,从而给孩子一条活路。这样一来,上海的育儿院就人满为患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谁也无法养活这么多弃婴啊!
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全国妇联主席蔡畅找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想办法,并让他给上海调拨一批奶粉以解燃眉之急。乌兰夫说,调拨奶粉可以,但这样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不,就把上海的孤儿接到内蒙古吧,只要草原有牛、有羊、有奶,就能养活这些孩子。周总理一听,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就批准了。于是,大批的上海孤儿和弃婴被送到了内蒙古。
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了昭乌达盟,也就是现在的赤峰市。那时,我大概还不到3岁,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也没有什么印象。
我的养父母不是牧民,是农民。他们住的地方离市区挺近的,只有五六十里。养母有病,没有生育。他们家在领养我之前,就已经有个女儿了,是养母的娘家侄女。养父母原本想再领养一个男孩儿,但到了赤峰的福利院,才知道男孩儿都被市区的干部、职工给领养走了,他们觉得有些遗憾。于是,养母说:“既然来了,手续也办了,就替我二嫂领养一个吧。”结果,他们就挑中了我。
养父母原本是替人领养我的,可等到领养人去抱我的时候,我姐姐(也就是我养母的娘家侄女)却不愿意了。姐姐很喜欢我,每当人家来领我时,她就抱着我到处跑。养父说,既然她喜欢,就留下来给她做个伴吧。就这样,我留在了这个家庭里。
过了一两年,养父母又从市区的一个亲戚家领养了一个男孩儿,而且是一出生就抱过来的。这样,养母把所有的母爱都倾注到这个弟弟身上。对于我而言,上边有个姐姐,下面又有个弟弟,自己在这个家里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那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领养了弟弟之后,养母有点儿好吃的都给弟弟吃,有点儿钱也都花在他身上,我和姐姐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当时,我怎么也想不明白,都是一个家里的孩子,为什么会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呢?
后来,有邻居跟我说:“你妈妈不是你的亲妈妈,你是抱养的,是从上海来的。”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每当再有人提起,我的心就像被针扎了一样痛。
到了七八岁的时候,我渐渐地明白了,养母重男轻女,只是喜欢男孩儿,女孩儿她都不喜欢。同样都是养母的儿女,弟弟是“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而我和姐姐却是“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可见,一个孩子有没有母亲,有没有母爱,命运是截然不同的。应该说,这个道理我很早就悟出来了。到后来,我又渐渐懂得,母亲不仅能决定孩子的童年是享福还是受罪,而且还能影响和决定孩子的一生。
我想自己还算有福,因为同病相怜的姐姐对我非常好。姐姐大我10岁,我一直都是姐姐帮忙带大的,姐姐就像我的妈妈一样。那时,姐姐已经懂事了,她悄悄地跟我说:“这事怨我,是我把你留下来的!”
当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姐姐结婚走了,我的日子更难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