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德国的时候,我们常带李聃到社区公园去玩。与游乐场中的各色人等相处多了,我们很快就发现了德国父母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对孩子远不如我们中国父母那么关心。中国父母对孩子盯得紧。他们通常不离孩子左右,一边呵护孩子,一边给予他们各种指导:“不要坐在地上,这里不干净。”“哎呀,沙子怎么搞到脸上了!”“滑梯是从上往下滑的,不要从反面爬上去。”而德国父母则大都是一副悠哉游哉、神定气闲的样子。他们有的坐在椅子上看书,有的和其他父母聊天,有的则津津有味地在一旁观察自己的孩子。就是和孩子一起玩的,也大多是充当孩子的玩伴和帮手,很少有一直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指指点点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真替德国孩子捏了一把汗。父母们都这样对孩子不管不顾、不闻不问的,万一孩子出了事怎么办?要是他们把沙子塞到嘴里去了呢?要是他们爬滑梯时不小心滑下去,把皮蹭破了呢?
但时间久了,这种现象见多了,我们对德国父母的态度就习以为常了,也渐渐理解起来。孩子虽小,却不是什么都不懂。他们知道沙子不如糖果好吃,不小心弄进嘴里,一般都会吐出来。而且,很多事情都是小事一桩,像吞了几粒沙子到肚子里,弄脏了衣服,擦破了腿上的皮,都没什么了不起,不值得大惊小怪。事实上这些经历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机会。他们痛了,脏了,不舒服了,下次就会学着点。而且,德国父母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显然没有导致什么社会问题 :德国孩子不是都长成了健康活泼的年轻人吗?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开始思考起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来。做父母的都爱为孩子操心,总在孩子耳边念念叨叨的,怕孩子这没做好,那没做好,我们也不例外。但在我们操的这些心中,有多少是必要的,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处的,有多少可有可无,主要是为了平息父母自己内心的焦虑呢?
我们业余时间爱在院子里种菜种树。我们注意到,种树要成功,关键要做到三点:第一,树苗要健康茁壮;第二,要将树苗种在阳光充足、土壤条件合适的地方;第三,种树的坑要挖得大,底肥要施足。这几点做好之后,剩下的事情就相对容易了。只要适当地浇水和施肥,遇上霜冻、虫害等紧急情况时采取必要措施,基本上树苗都会长得又高又直。如果我们放心不下,时时刻刻无微不至地关照树苗,并不一定能让树苗长得更快更好,弄得不好还会拔苗助长,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栽出满园的“病梅”来。
养育孩子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也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我觉得在今天的社会里,不管男孩女孩都应该“粗养”。就像树苗的种子里有长高长直的基因一样,大多数孩子都想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而且都有一定的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我们在为他们设定基本界限的前提下,少控制约束,少越俎代庖,少婆婆妈妈,多给他们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己去磕磕碰碰,他们的自我意识会觉醒得更早,他们的性格会更加坚强,他们的能力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一句话,他们会成长得更加茁壮的。
我自己小时候就是一个无拘无束的野孩子。我父母都不是知识分子,性格都很随和,极少过问我的学业。上中学的时候,我曾经有过开学前最后一天才记起来做暑假作业的“劣迹”。但我不也成了一个身心健康、安居乐业的人吗?
因为有这些想法,我们对李聃开始尝试一种“宽容加信任”的“无为而治”的管教方法。比如说,孩子不好好吃饭是一个让很多父母头痛的问题。为了让孩子多吃点,很多父母会不辞辛劳地跟在孩子后面穷追不舍,用别出心裁的方法让孩子张开口,好把握时机把一口饭塞进去,或是跟孩子讨价还价,比如“你多吃一口就可以看半小时电视”之类的。我们拒绝使用这样的方法。如果李聃不要吃饭了,我们就算了。因为我们相信,即使是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也不喜欢饿肚子的滋味。如果李聃不要吃了,他多半是吃饱了。如果他是挑食,那么他很快就会发现,挑食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家里不买零食,如果他因为挑食而没吃饱,得等到下一顿饭时才有填饱肚子的机会。吃了一两次这样的苦头后,他会吸取教训的。因为有这样的信心,我们没有在李聃的吃饭问题上费过太多心。而从李聃后来长成了一个高头大马的小伙子来看,李聃的健康也没有因此受到损害。
睡觉是另一个让很多父母夜不能寐的问题,这个问题李聃也有。幼儿园的规定是每个小孩中午都要睡两小时午觉,但李聃却翻来覆去,睁着眼睛,一分钟也睡不着。老师对李聃很不满,李聃回家也常向我们抱怨。我们想,李聃既然睡不着,表明他不需要这个午觉,也就不必强迫他,因此跟幼儿园的老师商量,看能不能把李聃的午觉免了。老师还算通情达理,同意了我们的要求。从此别的小孩午睡的时候,李聃就在教室里画画图,看看书什么的:午睡时间成了李聃的自修课。
除了睡觉吃饭外,在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上,我们也尽量采取“粗枝大叶”的态度,也就是相信李聃有良好的动机和足够的能力,放开手来,让他自己做主。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李聃没有辜负我们的信任。孩子的成长常常是一个自证预言的过程。父母怎么看待孩子,会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和态度中流露出来,孩子在这种氛围中就更容易成长为父母心目中的样子。因此,你认为孩子可以管理自己,孩子就会管理自己;你认为孩子每时每刻都需要父母监督,孩子就会每时每刻都需要父母监督。因为我们尽量少插手李聃的学习和生活,李聃真的成了一个独立而自觉的孩子。
搬来美国以后,置身于热火朝天的硅谷,成天看到的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活力四射的公司,听说的是盖茨、乔布斯、杨致远这些天才的成功故事,我们对李聃的教育问题又有了新的体会。大家都知道,盖茨、杨致远等人都为了创业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名校学位。虽然我并不主张大家退学,尤其不支持李聃退学,但从他们退学这一事实来看,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着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头悬梁,锥刺股”能激发出来的,也不是父母可以逼出来的。
美国是一个讲究个人主义的国家。无数个人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将才能发挥到极致,其中的佼佼者造就了硅谷的奇迹。但他们的激情只能从内心深处的源泉中流出来。心理学家早就发现,人们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时,会对这一选择负起责任来,进而从内心深处形成对这一选择的坚定信念。而这种信念可以成为他们今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一个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远比一个在师长们控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有后劲,有潜力。
对孩子耳提面命、严加管教有一定的作用,但要培养高水平的人才,还得给他们成长的空间,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缪斯和灵感。中国人每到发诺贝尔奖的季节,就感叹我们什么时候能得诺贝尔奖。如果没有鼓励年轻一代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而只是一味对他们进行“管教”,我们对诺贝尔奖可能永远只能望洋兴叹。我们教育李聃,不是把眼睛瞄准了诺贝尔奖或比尔?盖茨,但在硅谷的这些观察,至少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我们“放手”的教育理念。
有些人对放手的教育方法可能会不以为然:放手?粗养?我的孩子费了那么大劲都管不好,如果真的放了手,还不翻了天了?我觉得也不一定。每一个孩子情况都不同,我不敢保证某种教育方法一定适合某个孩子。但一个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有时候恰恰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指责太多,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裂痕。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少管一点,并不见得会让孩子的行为恶化。
也有人会说,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粗养的,有的孩子就是要管得严一点。如果你没费多大劲就把孩子养好了,那是你幸运。我不否认做李聃的父亲的确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但很多现代心理学理论都认为,粗养在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发掘孩子的长处和潜能上的确有很大的优越性。这种方法不只对李聃一个人有效,也不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孩子,而是有普遍意义的。
还有人会说,粗养的方法在美国行得通,却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人多,竞争激烈,所以对孩子一定要从小就严加管教,以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但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目的不是为了削弱孩子的竞争力,而是为了让孩子培养素质,释放潜能。也许恰恰因为竞争激烈,我们还更需要“粗养”这个让孩子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呢。
还有人会说,你口口声声说粗养,放手,其实你并没有放手,只不过你找到了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而这种方法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成长环境很宽松而已。这句话可以算是说到了点子上。父母对孩子怎么可能真的不管呢?但管孩子要放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不管怎么教育孩子,都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孩子的感觉放在心上。这是粗养和放手背后的精神实质。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你离我所说的“粗养”父母就差得不太远了。
孩子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财富。一个孩子只有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个负责任的父母都不愿意错过这唯一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上总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唯恐自己没有尽心尽力,对孩子的管教也是宁严勿松,宁多勿少,宁精勿粗。但养育孩子正如世界上很多别的事情一样,重要的是掌握分寸。在松与紧,粗与精之间,每一个父母都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在今天的中国父母身上,我们看到的通常是管得太紧,而不是太松 ,养得太精,而不是太粗。对很多父母来说,现在是放开手,变得粗糙一点的时候了。
在美国的这些年里,李聃长大得很快,转眼就从一个瘦瘦的小男孩变成了大学生。因为从小就养成了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李聃成长得一直很顺利。股神沃伦? 巴菲特说过,“人生就像一个雪球。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很多湿的雪和一个长长的山坡。”巴菲特的财富是这样越滚越大,他的人生智慧也是这样越积越多的,我想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就是开始了滚雪球的过程,而且让雪球进入了正确的轨道。这以后,不用我们过多地插手,雪球也会越滚越大了。
在回顾李聃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想过,如果我们对李聃采取的是一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他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会和今天差不多吗?还是会有些不一样?我们也不知道。旅人在林间行走,来到分叉口时,只能选择两条岔道中的一条。而一旦做出了选择,便永远不可能知道另一条路边会是什么样的风景了。
但我们对自己选择这条路是很庆幸的。不仅因为李聃上了好大学,更因为他成长为一名独立、成熟的青年,而我们也尽情享受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在这本书里,你会读到李聃的成长故事,并通过他的经历来了解美国的高中生活。但更重要的,你会读到我们学习做父母的体会。孩子们需要学习各种知识,父母也需要不断提高做父母的修养。做父母不仅需要良好的愿望,也是需要智慧和定力的。
你是否认同我们的观点呢?如果是的话,你一定会从这本书中受到启发,产生同感。万一你不完全赞同我们的观点也没有关系,就当你在欣赏自己没选的那条路旁的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