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天挽救失足女儿

http://www.sina.com.cn    《发现母亲:好沟通是听出来的》 

  穗积隆信 (1931~ )  父亲。本名铃木隆信。1931年7月出生。演员。因工作繁忙,一直无暇顾及家庭,直到13岁的女儿误入歧途,他才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在得到专家的帮助后,他和妻子终于使得叛逆的女儿走上正途。感于社会上有着更多同样处于困惑的父母,他把这段真实经历写成《女儿回来了》一书,成为当时日本的畅销书之一。

  美千子 (1938~2003)  母亲。女儿出生后,她一直全心全意地照顾女儿和丈夫,当女儿成为问题孩子后,她尽力克制自己,化悲痛为力量,帮助女儿度过了艰难的二百天。

  由香里 (1967~2003)  女儿。幼时身体虚弱,到初中时完全恢复健康,考进麴町中学。进入初中后,她开始出走、逃学、转校、吸毒。面对父母的严加约束,她愈加张狂。之后,在父母和心理专家的帮助下,逐渐转变,最终回到正常的生活。

  王东华按: 这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日本普通家庭的故事,当时日本社会的未成年人问题同当今中国一样严重,许多家庭都陷入了巨大的不幸和痛苦之中。演员穗积隆信就是这些不幸家长中的一员。在《女儿回来了》一书中,他用自己的笔真实地记录了13岁的女儿由香里堕落和拯救的整个过程,字里行间,纤毫毕露地展示了一个遭遇子女堕落家庭的那种血泪横飞、深入骨髓的心灵痛苦。

  由香里是如何走向堕落的呢?这首先起因于父母对她的过分溺爱,由于溺爱便不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最终导致对孩子管教的失控。及至问题暴露时,往往情况已经很严重了。更严重的是,溺爱中的孩子总是能有效地控制家长的弱点,所以在问题暴露后常常不仅不会收敛,反而会加倍地放纵自己。而那些溺爱孩子的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时,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行为。结果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中,最后的失败者往往是父母。

  与很多已经深深地陷入堕落的泥潭的孩子不同的是,由香里在本质上还是不错的,她的堕落更多的是出于对“冰窖”一样的家庭的反抗和对外面自由生活的好奇。也正因如此,她堕落的程度并不严重,虽然不断地反抗、出走、吸毒,但还没有沦落到偷盗甚至卖淫的地步。可以肯定,如果由香里的堕落程度已经很深了,那么竹江先生开出的“药方”就不但不能治病救人,还可能把由香里进一步推向堕落的深渊。

  竹江先生针对由香里的具体情况主要采取了三个拯救步骤:

  首先,家长不该管的坚决不管,无条件地消除对孩子的压力,在家里给孩子一个无限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当孩子需要得到外界的承认和尊重的时候,家长管得越过分,孩子的反抗就越激烈,因此,必须先给孩子自主支配自己行为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但他越胡闹,他就越失去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推卸责任的借口。而一旦孩子感觉家里同外面一样自由,他情感的天平自然就会向家里倾斜,因为家里毕竟还拥有外面所不及的优越条件。

  其次,重建家庭秩序,“该管的坚决管起来”。很多孩子之所以能长期在外面游荡,关键一点就是他有相应的“经济保障”。对于那些还没有走向犯罪道路的孩子来说,这个“经济保障”往往就是父母给他的零用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零花钱是孩子堕落的方便之门。取消了孩子的零花钱,一方面是“逼”孩子回家,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孩子堕落的机会。当然,实施这一步必须是在家长已经为孩子提供了自由的家庭环境之后,否则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已经彻底放弃他,不要他了。这样就不但不能把孩子“逼”回家,反而还会把孩子进一步“逼”向堕落的深渊。

  第三,当孩子对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的时候,开始严格限定回家的时间。回家时间的限制,既可进一步消除孩子堕落的隐患,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无法无天的“虚幻”的自由状态中清醒过来,认清社会现实,认清家庭和社会的“底线”。不遵守这个“底线”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和制裁。孩子的胡闹是为了得到充分的自由,因此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会导致自己失去自由时,他一般是不敢轻易去触犯的。由香里本人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随着14岁的到来(14岁是法律严格保护未成年人的年龄界限),她对于那些可能带来法律制裁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克制。

  除了以上三个步骤之后,在竹江先生的教育思想中,还有两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父母不仅要孩子的“人”回家,还要孩子的“心”回家。孩子的堕落给家长带来了无穷的痛苦,其实孩子的心里比家长更加痛苦。所以要让孩子的身心彻底回家,最重要的还是为孩子建立一个温暖的家。只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家长才会真正懂得孩子的痛苦,而孩子也才会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行为给家长所带来的痛苦,并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消除父母的痛苦。正如竹江先生所说:“治疗心灵的疾病是最重要的,只有治好了心灵的疾病,其他才会随之好起来的。”

  二是对于那些“有问题”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周围的环境千万不要对他们心存歧视。当父母拼命把孩子从堕落的泥坑中往上拉的时候,舆论的谴责无异于落井下石,而舆论的宽容则会给他们注入强大的自救力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提供的仅仅是一则个案,而且是发生在日本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再加上作者对竹江先生的教育思想领会得不是很深,所以忽略了不少有价值的重要信息,这给我们的编辑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有些情况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去推测。因此,我们的工作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抛砖引玉。

  另外,竹江先生的“药”是特别为由香里开的,虽然可操作性非常强,但并不具有普适性。每个孩子都是个性化的,孩子的问题也各各不同,因此解决起来不仅要“对症下药”,还要“对人下药”。我们要掌握的是竹江先生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能力,切不可照搬照抄,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关于由香里吸毒的问题,其实她吸的并不是海洛因、可卡因之类的毒品,而是毒性较轻的甲苯之类的“稀薄剂”,对身体的伤害不是太大,所以戒起来也容易得多。戒毒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不经过一番“炼狱”般的煎熬是很难戒掉的。

  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非常严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都来想办法。对于那些已经坠入犯罪泥潭的青少年来说,要拯救他们远比拯救由香里要艰难得多。我们推出这则个案,就是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不断推出这方面的经验。同时,我们更希望中国也能涌现出像竹江先生这样大师级的儿童问题专家。

  1981年10月7日,日比谷公园的树叶已经泛黄,皇宫四周的护城河畔笼罩在一片秋色之中。

  我和妻子来到修葺一新的警视厅,面对这座威严的建筑,我简直没有勇气跨进它的大门。我并非第一次来到这里,为拍摄外景,我曾多次出入这座建筑,每次都是昂首阔步地进出,从未留意过它的外表。然而,此时此刻,我却第一次感觉到它是这样威风凛凛,使我不由得一阵胆怯。当视线同大门两旁站得笔直的门卫相遇时,我情不自禁地低下了头。妻子很清楚我此时的心情,她仿佛是自言自语地小声说道:“真没想到会和你一起到警视厅来。”是啊,我们已被失足的女儿搞得疲惫不堪,走投无路了。

  我叫穗积隆信,原名铃木隆信,49岁,演员。妻子,美千子,42岁。由香里——我们的独生女儿,13岁。女儿的失足,使得我们三人乘坐的“扁舟”就要被生活的狂涛巨浪吞没了。我们为女儿的行为所摆布,精疲力竭,东奔西跑,如今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得不为求得一线生机而硬着头皮走进警视厅的大门。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父母  育儿  家庭教育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