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把男子汉扼杀在摇篮里(图)

http://www.sina.com.cn    上海生活周刊 
谁把男子汉扼杀在摇篮里(图)
谁把男子汉扼杀在摇篮里

  近几年,选秀之风此起彼伏,愈吹愈烈,然而,舞台上男性越来越女性化的面孔、越来越阴柔的举止,却深深影响着青少年。十年来,关于“男孩危机”的话题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引起关注,甚至出现在一些国家教育部门的报告中。中性化潮流为什么会受追捧?男孩女性化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父母们又应该怎样应对?生活周刊记者为此采访了教育界的专家。    

  前10名里男生不到一半

  “前10名里,男生不足一半,绝大多数都是女生。在各种学科竞赛、文艺竞赛、艺术特长,音乐素养,舞蹈类等,都是女同学多一些。班委做得好的,也是女生比较多。可以说,学校整个状态都是女生要比男生好。”

  这是九年一贯制的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下简称静教院附校)最近几年的数据,静教院附校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张人利告诉生活周刊记者,这主要跟女生遵守纪律,集体荣誉强,听老师的话有关。而现在男生通常胆子比较小,羞涩,怕事情。“现在豁得出来的男生没几个了,只要好的我们马上就提拔上来了。”张校长笑称。

  张校长的观点,在最新公布的《拯救男孩》研究报告中得到证实,近年来男孩在身体素质、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都面临着比女孩更多的问题。于是,关于“拯救男孩”和“男孩危机”的口号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男孩危机”并非中国独有,是一种“全球化现象”——最早是由美国教育界提出的。一系列数据揭示了“拯救男孩”的紧迫性:2004年美国大学校园里的男、女生比例为43∶57;到2007年,美国大学新生中的女生已占到67%;今年,拿到硕士学位的女生数量是男生的1.51倍。美国教育部的一项分析指出,在阅读和写作技巧方面,男孩落后女孩1至5年;而数学等传统的男生优势学科,男孩们的领先优势也在快速缩小。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的话却令人担忧,“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男孩危机’更严重!”

  “有时候我去看他们上体育课,有些男孩子拉单杠都会哭鼻子,更不用说和别人打架,我觉得很惊讶,相反女孩子就相当“强势”。张校长坦言,这样的强势还表现在学生成绩上,以前我读书的时候物理系30个同学只有4个女同学,现在一个物理系女同学都要占到一半甚至以上,这无疑让人感觉到女人的强大和应试教育的问题所在。

  在徐汇区一所初级中学初三任教的李老师告诉记者,在她的班上,无论是班干部还是学习尖子都是女生,而男生相比起来,就显得很弱势,他们主要的问题是做事胆小,没有男子汉的冲劲儿;没有责任感,遇事不敢担当;性格懦弱逃避,总之,就是男孩没个男孩样子,倒是女生比男孩冲多了,甚至,她还举了个极端的例子,她说,现在初中生早恋,女生追男生的比例远远高于男生追女生。所以,阴盛阳衰成为普遍现象。

  应试教育压抑男孩个性

  阴盛阳衰,导致老师家长心目中的“男孩形象”,与人们想象中的“阳光男孩”“小小男子汉”相去甚远。男孩危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原因?迈克尔·古里安,凯西·史蒂文斯著的《男孩的脑子想什么》曾通过大量案例和相关研究指出,并非真的是这些男孩出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出了问题。孙云晓指出,男孩的学习更倚重于体验,缺乏体验使男孩对枯燥的单纯书本学习丧失兴趣,从而危及到他们的学业表现。而不了解男孩的学习方式、否定男孩的学习方式,则加速了男孩成为现代教育的牺牲品。

  张校长告诉生活周刊记者,目前学校教育最强调的是语文、数学、外语,其中语文和外语一直是女孩的强项,男孩过去在数学上有一定优势,而现在的情况是这个优势已不复存在了。随着应试教育被复制化,这对男孩是不公平的;另外我们现行的教育中,在中考就要将一半的学生分流,而男孩子“发力”相对较晚,滞后的发力让他们很难和女孩子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线。

  一组数据证明了张校长的观点,高考状元十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男孩的比例一路滑坡,从1999年的66.2%滑到2008年的39.7%,女孩则由33.8%上升到60.3%,不是“状元郎”而是“状元花”了。这一点能从一个角度反映女孩的相对进步,男孩开始走下坡路。

  而孙云晓也表示,虽然和十多年前相比,国内教育在表面上有了显著变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成为“关键词”,“但是细一看,以应试为导向的升学竞争如今更激烈,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被各类培训充斥,负担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父爱缺失和中性文化的双重影响

  反观男孩的家庭教育,“不称职的父亲”也是诱发男孩危机的原因之一。据北京市妇联的一项调查,目前家庭中负责孩子教育的,母亲占70.2%,父亲仅占20%左右。专家董旭花认为,父爱缺失是中国家庭比较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有关。

  “父亲和男性教师在男孩成长过程中,可以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尤其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应该大于母亲。但由于很多父亲更注重物质给予,从而忽略了自己在儿童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儿童教育专家李文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社会所推崇的“坚强果断”、“宽容大度”等男性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父子关系的传承。当父亲脱离了“榜样”角色,男孩会一直生长在“女性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审美情结,更有可能成为一种“中性”形象。

  面对中性,孙云晓指出,“伪娘风”是男性衰落的标志,对未成年人是有消极影响的。“伪娘”是一种“中性化”的表现。我们提倡“两性化”。“两性化”就是指男女互相学习,即男性要学习女性的温柔和细心,女性也应该学习男性的勇敢和豁达。媒体一味的传播中性化,也是现在男孩不男的一大问题。

  而文化观察家朱大可则认为,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结构造成的家庭性别不对称,容易导致男孩“雌化”,另一方面,电视等传播机构推出的各种选秀节目,女评委的趣味在蓄意引导“雌化”的流行,并加剧了这一现象。朱大可建议,要改变流行文化中性化趋势,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改变当下此类选秀节目的评委结构,让有阳刚之气的男性评委获得审判权力。    

  数据Data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男孩女性化现象?

  A、家庭教育的缺失19%

  B、学校教育的缺失5%

  C、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76%  

  晚上学一年,让男孩更男

  诚如孙云晓所言,今天的男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如何拯救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话题。

  孙云晓直言,以目前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看,女孩的各方表现都会优于男孩。学校一方面忽略“发育落后”这种差别;另一方面忽视了男孩和女孩认知模式的不同。而且,现在的中小学包括幼儿园,都在追求“静文化”,学校里特别强调要安静,不要跑跳,这些要求对男孩来说,都不太容易适应。“所以建议让男孩晚上学一年。”

  “那晚上学一年,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准备些什么?”记者问道。“晚上学一年是父母能做的事情,是缓解男孩危机的一个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忽略这问题,举个简单例子,现在许多医院出现了一种现象,8月份会迎来一个剖腹产高峰,原因是妈妈们想赶在9月1日前生孩子,孩子就可以早上学了。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早上学很可能意味着灾难。因为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发育水平,只相当于3岁半的女孩,男孩提前上学往往就意味着灾难的开始。

  另外,“因性施教”也很重要,要因材施教和因性施教并重,这是重大的教育原则。坚持这样一个教育原则,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包括评估体系,都应考虑到“因性施教”的要求,这样才合理。”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孩或女孩,“其实我们的教育更需要‘拯救’。(文 青牧|图 黄庆)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男孩  危机  拯救  育儿  父母  家庭教育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