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心理行为语言 >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 > 正文
扎根感也许是人类心灵最重要、但最不为人认识的需要。
——Simone Weil
人类生来一个无序的大脑,一副不听使唤的身体。出生的第一年,我们才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有了些控制能力。直到进入第三年,我们的大脑才发育完全。我们人类能安然度过这个欠好的开端,其原因在于自然进化使婴儿本能地寻求与父母的情感联系。这种天生的内驱力促使婴儿从她最直接的看护者那儿寻求亲密和抚慰。婴儿们不仅需要父母提供给他们食物,保护他们不受剑齿虎的伤害,更需要父母帮助他们整合和协调他们的大脑功能。
根据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孩子们可形成自我观,这一过程被称为“内化”。孩子们把他们所遭遇的对待方式纳入或“合并入”内心,进而确立一种“内在看护者”意识。你的孩子把对你——他的看护者——的感觉作为某种情感堡垒留存于心。当你的孩子拥有足够满意的亲子关系体验并确立了他的“内在看护者”时,他也就建立了一种“我们”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他自信心的基础。当内向的孩子迈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并有可能不理解他们的世界时,孩子就能在内心被接纳和关怀的基础上建立自信。
由于你与孩子的依恋关系影响到孩子大脑的发育方式,因此这一关系至关重要。心理学领域对“依恋理论”的研究非常之多。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的情感关系质量和孩子未来的情绪健康有强烈相关性。牢固的情感关系支撑大脑的复杂性,增强情感的坚韧性,塑造出色的社交能力,使孩子运用其才智成为可能。牢固的情感关系保证了孩子面对人生逆境的刚性与韧性。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是反映人类情感关系的两种普遍反应。有陌生人在左右,婴儿会表现出恐惧、警觉性、黏人行为及哭泣行为。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健康阶段,表明孩子与父母的良好联系正在形成。通过安慰孩子,对恰当的陌生人表示友好;通过认识这一阶段的暂时性,父母能促进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内向的孩子在这一阶段逗留的时间也许会长些。家里有个初学走路或稍大些的内向孩子,父母可能就要发挥桥梁作用,告诉其他人,随着逐渐认识他们,孩子会慢慢活跃起来的。
父母中一人离开可视范围时,分离焦虑被引发。分离焦虑可能在孩子六个月大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在孩子约两岁时达到顶峰。与亲人的分离让处于某些年龄的孩子感到惊恐;亲人分离问题也是人一生要处理的持续的情感问题。像陌生人恐惧一样,分离焦虑可以在多种情况下发生,其消失和再现不可预料,发生的强度也有所不同。分离焦虑能在一个孩子去别的孩子家参加通宵聚会时,学习一种新技能时(如阅读)或者去度假时发生。对年纪大些的孩子,如果他正身处父母离异阶段或某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分离焦虑可以重现。并且,内向的孩子对分离可能会有更加强烈的反应。为了减少分离焦虑的发作,你可以做些准备工作,把即将发生的转折和分离预先告诉孩子,并且用既亲切和蔼又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它的发生。
你和孩子间所建立的深厚的情感根基将帮助孩子在成长中应对外部的世界。举个例子,我的女儿克里斯丁就用她与女儿艾米莉之间的情感联系来搭建艾米莉与陌生人交流的桥梁。当行人向艾米莉微笑的时候,克里斯丁会报以微笑,并说:“我的小家伙有微笑延时,所以几分钟以后她就会对你笑了。”陌生人一般会笑起来,再回她们一个微笑。类似的举动会让艾米莉觉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友好了。随着她的成长,艾米莉与妈妈间强烈的情感联系以及这些沟通经历将逐渐内化。再后来,艾米莉自己的内在看护者就会提醒她“我有微笑延时,所以我得把微笑的速度提上来”。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