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 《作文,多大点事儿》 > 正文
古文,是让很多中学生头疼的东西,在此讲解一篇古文,希望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一个补充、消化材料,更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让孩子们举一反三。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第四章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写的一篇游记。我们要从古典里汲取文章的精华,通过学习这一篇短文去看怎么写游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就是自,现在就演变成“自从”,自就是从,从就是自。讲到这个小丘,我们就知道大体的位置是在南方,因为南方多丘陵,少高山。所以小丘,暗含着地理的位置。读书,不能不细致。
“西”表示方向,从小丘出发,往西走,百来十步。用数字表示,是精
确表达的好方法。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隔”就是间,就是离,所以我们现在就有间隔、隔离的说法。“篁”就是修。王维有一首诗叫《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现在我们说长竹子,一般是用修竹,过去是用篁竹。
这个“闻”,更有意境。为什么不用听?听是有意识的。无意识的叫闻。简单地理解,无意识就是自然而然。比如我们有时无意识地听到一首乐曲,就会记住,可能下次再听到,还会不由自主地哼出来。如果有意地去强记,反而记不得。
这个水声像什么呢?“如鸣佩环”。“佩环”之音听起来,很悦耳。这个“佩环”,表示的是玉之意。比如我们说冰清玉洁,这个“玉”表示的高洁之意。古代人写东西,一定是有深意的。这个玉佩之音,与作者的心性相契入,无意听闻,心生喜欢,所以才会有心乐之。这个乐是真乐,是真情流露。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伐竹取道”四个字,很简明。绝对不说用什么工具,怎么砍的,是不是流汗。因为主题是小石潭记,不是伐竹记。
“下见小潭”。不是上见,是下,一个“下”字,说得准确。“水尤清冽”,粗看一眼带过了,要细看细品。“尤”有两个意思:一是怨天尤人的尤;二是尤其的尤。这里表示的是第二个意思。“清冽” 怎么讲?“清”是清澈,“冽”是寒凉之意。这个清澈寒凉,就是作者当时的心性。一方面,被贬了但是心底清澈,不为名利所累;另一方面,被贬了心中还是有少许的寒凉。心底清澈,是作者的追求;心里寒凉,是作者当下的心境,作者就是在这个矛盾中纠结。
所以在文中的结尾才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的这句话, 正是在纠结中, 战胜了自己。所以说, “ 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这里的“清冽”两字,正是本文的核心之所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这一句大体的意思是:一大块整石作为潭的底,在靠近岸边,那块大石头“卷”而出,“卷”字,很形象。
在靠近岸边的地方,岩石的形态不同。有的成为水中高地,有的成为小岛屿,有的成为不平的岩石,还有的成为小石垒。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不是写潭嘛,怎么写上石头了?这叫“写而不写,不写而写”。比如我们说教室。教室是一个环境,要有桌子、黑板等,没有桌椅、黑板不成其为教室。所以,我们写桌子、写黑板就是在写教室。举个例子:如果说我们写长城,我们可以写——听长城那里的风,站在长城上看云,闻长城周边古老的空气。这风、云、气,全是长城。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写到岩石了,再写树与藤。要注意顺序、逻辑,这个有助于我们理解记忆。下见小潭,然后见石,再见树藤。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读起来拗口,所以要细讲。这里描写了两个东西:一是树,二是蔓,这两句讲的是树与蔓的关系。“蒙”,怎么叫蒙?我蒙住你的眼睛,这个叫蒙,这样理解就形象了,蔓缠在树上,覆盖了树,叫蒙。“络”,什么叫络?我们叫网络、经络。这个络,就有纵横交错的意思。何为“摇”?根在下边,树在摇,这个叫摇。从下到上的这个动,叫摇。如果挂着个东西,从上到下,这个叫缀。古人写东西多么的精练。
“参差披拂”。“参差”,有长有短叫参差,细看有长短,但粗看又差不多,叫参差。“披”就是盖,就是蒙。我们现在讲“清风拂面”,这个“拂”字讲的就是蔓在风的作用下的一种状态。一静一动,一大一小,一疏一密,何等的禅意!
潭中鱼百许头 用数字来表示准确。
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句话很妙。明的是写鱼,就好像游在虚空中一样,不用依凭水的浮力。这里讲的是什么意思?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被贬了,但心不住,心不住,就不生烦恼,境界清净。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静的,生其心,是动的;被贬是动,但心不住,是静的;鱼是动的,但无所依,是静的。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日光往下照射,鱼的影子还反射在石头上。前面写的是真鱼,现在写的是假鱼,是影布石上的鱼。在讲作文八法里,讲到过六根六尘法,依照此法,我们可以写看到的鱼,还可以写听到的鱼,闻到的鱼,想到的鱼,尝到的鱼,何况“假鱼”呢!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这里写的是动静、远近的关系。有的鱼一动不动,样子很怡然。“俶”——有的俶然就飞走,就游得很远。“往来翕忽”动的这一面:有的来,有的往。有远近,还有动静。教孩子写东西,一定要讲关系,讲对比。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前面讲的是近境,是细观,这句讲的是远景。“斗折”讲的是北斗七星。是一颗星与一颗星的连接,一折一折的。“蛇行”好理解,蛇行的时候就是弯弯曲曲的,这个比喻非常美,非常贴切。讲的是这个潭水的来源!从哪里来的呢?朝西南望去,只见波光粼粼,有如北斗星。“明灭可现”,明的是水光,暗的是岩石,但一点点的水光,与岩石就组成了明与暗的斗折蛇行。
我们去一些风景区,看到的溪水,从远处看,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我们看到的是明灭可现的光影所组成的图案,我们根据常识知道那是溪水。再比如我们从远处看一个湖,我们看到是不是水,根本看不到水,看到的是像一面镜子一样的东西,依据常识我们知道那是湖水。所以这里作者不直讲是溪水,而是讲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比喻得绝妙!绝巧!
“其岸势犬牙差互”这里讲溪水两岸的情形。什么叫“差”?有长有短叫差。什么叫“ 互” ? 长中有短, 短中有长,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叫“互”。
“不可知其源”明写是水之源,但这也是心之源—— 一定要读出这个味道。作者被贬,出路在哪里?心路向何方?哪边是归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个“不可知其源”就是这个意思。作者的表达是隐隐的、淡淡的,说而不说,不说而说。初一看,以为是身之游记,但细一品,是心之游记。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近的看了,远的望了,这个时候作者就想了。“四面竹树环合”,什么叫“环”?一个圈,叫环。“合”呢?就是处处相连,叫合。这个环合,用的也是那么巧妙。这个细微要跟孩子讲,如果一带而过,感受不到形象就学不到深意。“寂”是寂静,“寥”是空旷, “神”,不是神仙,通俗地讲就是心,心神不定,心就是神,神就是心。
“悄怆幽邃”这四个字,不能放过。“悄”就是悄悄的,“怆”就是隐隐的,“幽”就是慢慢的,“邃”就是深深的。那种心神之凄凉,是悄悄的,隐隐的,慢慢的,深深的。
所以,我们一开头讲“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个水的清冽,就是作者的纠结之处。被贬之后,本想有清净高洁之心,但这个清净高洁之心,还是免不了有一点点隐隐的痛、悄悄的凉在里面。但好在,这种心境让作者警觉,作者当下放下。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于是,作者一下子醒悟到,这样的心境不是风景,是不好的,是寒凉的,所以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因为触其境、生其情。所以,要远其境、离其情。这个游记是身之游,同时也是心之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