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与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人们习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这样的做法可能会避免孩子犯幼稚的错误,但却压抑了他的思考和选择能力。
12~16岁的孩子在心理成熟的过程中,要走过的一段艰难困苦的历程是心理学中讲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要经受许多心理震荡,出现许多适应性障碍,行为容易存在两个极端。对他们来说,这个“极端”行为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聪明的父母容忍孩子对抗依赖的双重心理诉求,对孩子做事莽撞、得意忘形假装欣赏,以此来为他拓宽发展的路。
儿子今年11岁,上五年级。按理说,五年级的功课应该是比较紧张的,可是我们从他身上却一点都看不出来,平时也是这样。特别是他好像什么都无所谓。每次考试下来都觉得自我感觉良好,但是经常就不像他说的那么好。在一些他自己的事情上,他也表现得很无所谓,比如说,学不学奥数、学不学英语等,问他他总是说无所谓。
据我了解,与他同龄的很多小孩都很有自己的主见了,他却不是。有人说男孩子如果到了初中都没打过架的话,就不太正常,这是真的吗?如果这样的话,按照我儿子现在的性格、脾气,估计到高中都不会打架的,这会不会有点不正常?
好与不好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每个时代也有时代的特征。人们习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内心的假定是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好。这样的做法可能让孩子在局部获益,避免了幼稚的错误,但在整体上看却压抑孩子自己的思考能力与选择能力,也失去在挫败中成长的机会,总的来看是得不偿失。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并不以为紧张的学习真的对成长好,轻松地学到知识才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不然于丹就不会那么红。其实,小学能得到的可称为知识的东西非常少,学到的只是一些线形逻辑下的刻板观念与假定,但花去孩子的时间、精力却特别多。想想一个小学的孩子,每天背15斤重的书包,起早贪黑地学6年,学到的知识像一个小手指甲那么多,且不说还要备受指责与父母的训斥。6~12岁的孩子形成的综合知识绝大部分是校外获得的,或者虽在学校习得却非老师的要求。从自我心理学来看,孩子有天赋的自我完成的动力,这种力量如果父母不压抑它,它会自然地导向孩子按照一种多样化天赋去成长。我们的学校是按照一致性原则去培养孩子的,许多孩子的天赋受到压抑,如果父母还非要把这种“完”的动力变成一种“单”的学习,天才的孩子会从小活在痛苦中。
孩子的知识、心智、性格、心理、心灵都需要一种同步的成熟,这种成熟需要孩子具有广泛的涉猎与兴趣,尤其在孩子高中以前,把精力分布在成长的各个方面是重要的。小学学习的首要任务不应该是获得知识,那点知识算不得知识,更不应该有太多考试。从心理发展来看,小学的任务有三:一是让孩子喜欢学校,通过快乐的学校生活来喜欢学习这件事,比如组织兴趣小组,让孩子对知识感兴趣;(试问我们老师考虑过如何让孩子快乐吗?)二是促进孩子社会化,与同龄孩子交往,建立社会友情,适应群体规则、秩序,懂得责任与义务,爱护他人等等(教书育人);三是培养孩子自理、自立与动手能力,在家父母会帮办,学校可以补偿家庭教育的缺陷,当然也包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是考试)。
无所谓是一种后现代典型的心态,既不随同主流大众,也不追求个性宣扬,自个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学习、成长就好,别人咋样不在意也不怎么搭理。打不打架,并不是男性化的判断标准,从社会发展来看,男孩子会越来越女性化,女孩子却越来越男子气,这是独生子女带来的必然结果。当然,性别中性化也是世界的潮流。母亲担心孩子学习不紧张,可能是不满意孩子考试的成绩,事实往往是,在小学学习中等,好玩、随意性强、兴趣广泛、动力旺盛的孩子更有未来的发展潜力。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