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学有生活技能和品格两个方面教育。生活技能方面还包括服从指挥、和他人打招呼、合理接受批评、需要帮助的时候如何求援、能够积极倾听,等等。每个分项的设计又尽可能详尽具体,比如,“如何解决压力”一项,就分了十个方面的内容:告诉知心朋友,散步,听你喜欢的音乐,深呼吸,制订计划并行动,去锻炼身体,相信自己的判断,享受自然之美,不要过度操心,想象自己在一个放松的氛围之下。品格教育,则有尊重、勇气、幽默、责任感、毅力、忠诚、诚实、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和原谅,等等。其实,称前者为“生活经验”,而称后者为“人格”教育,也许更为贴切。
上述这些教育,从内容看,几乎都是围绕着人的生命、生命的质量进行的。从幼童开始,就要既培养做人的操守,又培养心理的素质,还培养适应和处理各种不同人际关系的能力,身体与心理健康同步进行,确保生命的质量和生活的能力不断增进。其中还包括了一个重要方面,即社会责任的教育,如责任感、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和原谅等,都属此类。
这些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相当“实用主义”的。这里没有无法操作的“假大空”,没有多少虚无缥缈的“理论”,全都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比如小学生有啥想不通时,竟具体到了“散步、深呼吸”这样的细节,这是最令我们感兴趣的。
美国的“9.11”事件发生后,有三件事曾令作家刘亚洲特别感动。其中前两件是:“9.11”发生当天,世贸大楼烈焰奔腾,当人们通过EXIT向下逃生时却并不特别慌乱,人往下走,消防队员往上冲,互相让道,没有冲突,遇到妇女、小孩、盲人时,大家都自动让路,甚至还给一条宠物小狗让道。“9.11”发生的第二天,少数愤怒的美国人把很多阿拉伯商店、饭馆砸了,一些阿拉伯商人也受到了袭击,就在这时,有一批美国人自发组织起来,到阿拉伯人开的商店、饭馆门口站岗放哨,到阿拉伯人的居住区昼夜巡逻,保护他们的安全,阻止悲剧进一步发生。他们的这种“觉悟”,我以为与从小接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大洋彼岸的这些“另类”的教育,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启示么?(刘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