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没理由逆反

http://www.sina.com.cn    《21世纪,家庭这样教育孩子》 

  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没有理由逆反

  通过长期的观察与了解,笔者发现,要求得不到理解与满足,也是孩子“逆反”的诸多原因之一。

  其实,任何人在其每一个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相应的要求去促使自己不断地通过努力去得到并获取满足。孩子也是一样的。处于少儿时期的孩子,他们的要求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也只能通过借助父母才能实现。体现在物资方面的要求,主要是玩具或是他们认为好吃的东西;精神层面的要求则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比如希望爸爸妈妈陪伴着外出娱乐,希望爸爸妈妈为自己讲讲故事等等。慢慢长大后,就会增加与学校的人和事有关的需求。

  1、不要简单拒绝孩子对物资的要求

  这些年来,虽然计划生育国策使得家庭养育子女的负担减轻,独生子女成长所需的物质基本上都能到满足。然而由于社会的日趋繁荣,孩子的玩具、娱乐世界五彩缤纷,也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跟上这些眼花缭乱的变化的。而且,很多家长都能理性的认识到,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并不见得是好事。因此,当幼小的孩子提出一些重复的、不合适的、“过分的”消费要求后往往会被拒绝。在这里,无论家长出于经济的原因、还是因孩子的要求是重复的、不合适的、“过分的”而表示拒绝,我认为都是应该的。但是家长再拒绝的同时,一定要对孩子的要求表示理解,而且也要做到让孩子理解父母的“拒绝”。

  比如,很多孩子总喜欢吃“肯德基”并不是因为这个东西有多好吃,而是因为看见别的孩子吃,或者觉得吃“肯德基”能显排场。尽管家长认为“肯德基”并非健康食品,孩子不能常吃并因此拒绝,也要细心地问问他为什么喜欢吃“肯德基”,或者问他是喜欢里面的鸡腿、还是油炸土豆、还是附带的那杯饮料。知道答案后,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别的地方买给孩子他最喜欢的那一样,也可以自己在家里仿照那样的味道做给孩子吃。用这样的方法既可以消除孩子对“肯德基”的迷信,也要让孩子知道家长拒绝常带孩子吃“肯德基”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父母同时要了解孩子对自己这种做法的感受,不能因为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就可以“我行我素”,将自己的看法、做法强加于孩子,无视孩子的心理反应。虽然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但也不要简单地拒绝。

  再如:孩子要求家长买一个MP4听听音乐。父母如果因家庭并不宽裕不愿意买,也要对他喜欢音乐的兴趣表示赞赏,同时与他商量,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持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2、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

  当然,由于孩童时期的这些要求简单,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很容易满足孩子物资方面的需求。然而,这种家庭的父母往往忙于工作,或者基于“只要能无条件满足孩子对物质的愿望,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的认识,也可能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并不在意。于是,一些孩子为了能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常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故意毁坏家里的物品;无止境地索要东西……以至于上学后,故意不好好学习报复家长的“漠不关心”,甚至有的孩子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吸引家长对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前不久中央台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中的报道一个有钱人家里的孩子,父母都各自忙着挣钱,除了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其它方面一概无暇过问。于是这个孩子开始以“偷盗”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可是这个孩子的小偷小摸并没有引起家长的特别注意,于是慢慢地他居然偷盗成瘾,到后来对一般的物品不感兴趣转而专门盗窃汽车,汽车偷到手后他把玩一阵就会将其丢弃然后再偷。这个孩子被公安机关抓获后坦言,自己并不缺钱,但他一看到汽车就想偷。他说,他最开始的偷盗就是为了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后来慢慢衍变成以这种方法报复家长!在“今日说法”、“社会与法”栏目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教训!

  因此,对于那些富裕家庭的父母,当孩子以无休无止的方式向你提出物质要求时,是不是应该留意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并由此提醒自己注意: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否有了问题?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了解与理解孩子学习方面的想法与要求

  随着孩子进入学校学习,他们的生活范围扩大了,接触到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父母与孩子面对面接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因此,家长更是要注意花心思对孩子的情况有所了解。尤其是得知孩子类似“不想上学”、“要求转学”的一些想法与要求时,家长更不能掉以轻心。这里的两个事例可以让父母警醒。

  一个名叫小新的13岁农村男孩,平日里懂事、乖巧、听话,可是当他接连几天躺在床上表示不愿意上学时,家人只是以为他生病了,带他看过医生被告知孩子没有病后就再没理会。未料那个星期天的中午,他趁家人睡午觉的时候,用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事后,家人才从他的日记中得知是因为在学校被人欺负,他既不敢告诉老师,在家里也找不到人诉说,于是选择了绝路。其父后来回忆说,由于大人一直忙着在外面打工挣钱,平时几乎与孩子没有什么交流。出事的头一天,孩子将头靠在父亲的肩上,可是不习惯与孩子亲热的其父却叫他该干嘛干嘛去,丝毫没有从这些反常的举动中意识到什么。铸成大错后父母痛苦不已,但已回天乏力!

  我的一对夫妻朋友有一个漂亮、开朗、聪明的儿子。孩子上重点高中住校后,父母因为工作忙,就不怎么过问孩子的情况了。上高中不久的一个周末孩子回家告诉父母,自己不喜欢现任班主任,希望能够转到别的学校。可是他的父母认为是孩子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心想过一阵后就会习惯了。哪知孩子多次提出要求未被理会与重视后,干脆再不与父母说什么,直到有一天孩子回家后不再去上学,家长才感到事态的严重。可是由于被忽略了较长一段时期,孩子已不信任家长,无论父母怎样积极为他转学、怎样劝说,他都我行我素、自暴自弃,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孩子的父母痛心不已地说,如果当初他们能重视孩子的要求,仔细听听孩子不愿意在原来的班上就读的原因,尽早与班主任沟通;到其他任课老师、孩子的同班同学那里全面了解情况;及时地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也就不会发展成这样不可收拾的局面了。

  父母理解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够理解”孩子,是一种习惯的养成。笔者相信,能够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是没有理由逆反的。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家庭  教育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