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培养孩子学习上的怀疑精神

http://www.sina.com.cn    《抓住孩子成长的黄金10年》 

  怀疑是一个新发现的开始,处在教育黄金期的孩子,心理上的发育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但是他们在对外界进行怀疑和求证的过程中,将会获得宝贵的经验,哪怕是定论、权威,在孩子的眼中也是可以提出质疑的。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孩子进行求知和探索的过程,孩子将会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向真理逼近。

  有一次,女儿正在房间写作业,突然跑过来对我说:“爸爸,我发现书上有一处错误。”我当时心想,自己给孩子买的这本课外读物可是正版的图书,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于是我半信半疑地接了过来,问她错误在哪?女儿看我感兴趣,于是兴奋地说:“爸爸,你看这篇讲小青蛙的故事中,指小青蛙的时候用的是‘他’而不是‘它’。小青蛙是动物,怎么能用单人旁的‘他’呢?应该用宝盖头的‘它’呀,对吗?”

  我当时虽然认为女儿说得有道理,不过这本书中所讲的是一个童话,小青蛙是拟人化地来进行描写的,在这里用“他”也说得过去。不过,女儿如此用心,敢于提出自己的怀疑,我觉得很开心,便对她提出了夸奖,“你肯动脑筋,爸爸要表扬你。不过,这是一篇童话,小青蛙去找妈妈,说了很多话,和人一样了,不再是现实中的青蛙了。说现实中的动物,就要用宝盖头的‘它’来指代,这点很正确。但是在这里,用‘他’是最恰当的。”女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她明白我所讲的意思,小青蛙在现实的生活中是不会说话的。

  我继续讲了下去:“这只小青蛙在童话中其实变成了一位像人一样有感情,会说话的小朋友,就和你一样,他想找到自己的妈妈。童话中常借用动物的角色来讲一些人的故事,所以很多童话中的主人公都是用单人旁的‘他’或女字旁的‘她’来代称。你用心观察一下就能发现啦。”说完这句话,女儿开心地表示自己理解了,然后重新回到自己的房间读书。

  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质疑精神,我在她看完这本书之后,又重新对她表示了肯定,同时告诉她不论是谁说的话,都可以表示怀疑。因为它们都不一定全对。不过,最重要的是不能只是毫无根据地怀疑,而是要去求证,去判断究竟谁对谁错。科学的态度应该是相信事实,但是又不迷信事实,更不能迷信权威。

  孩子表现出自己的怀疑精神之后,家长一定要善加引导,让它们保留下来成为一种习惯。怀疑精神对孩子的素质而言非常重要,怀疑精神是与批判性的思考力、创新的能力、开拓新生活的能力、选择与合作的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简单地说,人的怀疑精神其实就是指 “批判性的思考力”。

  国外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讲过:“用心呵护和极力弘扬批判性的思考力是教育情境中的灵魂。”可见,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大事。

  其实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是我国的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古人看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怀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有探索,有疑问才可能创新。

  培养孩子养成怀疑的习惯,其实是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过分地迷信权威。怀疑精神其实是一种科学思维。当孩子表现出怀疑的时候,就会向家长提问,不仅是一个问题,有的时候还会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追问。当孩子有这种表现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进行鼓励,这说明孩子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或者肤浅的解释。对于孩子的怀疑,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也要认真对待,绝对不可以敷衍了事。要知道,没有怀疑,孩子就不会有探索,没有探索,孩子就不会有突破,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更不可能有所发展。

  在平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说,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就算是孩子说错了,家长也不要责怪,这样才会有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还会让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让孩子的性格向良性发展。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让它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要让孩子懂得在表达怀疑的时候,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要“善问、会问”,问得准,问得巧。首先要自己去求证,察看这种怀疑究竟是否正确,当孩子自己解决不了的,大人再协助解决,这样就会逐渐培养出孩子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孩子突破思维的常规定式,培养求异的思维能力。当孩子对某一事物表示怀疑的时候,要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多加思考,从而培养出孩子学习上怀疑的精神。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学习  策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