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
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真好!《日有所诵》里的《粽子香》,孩子背多少遍都这么有滋味。
开始讲述。对一年级孩子来说,《端午节的故事》(《幼学启蒙丛书》)涉及的历史多而沉重。偏偏老师又较真:来来回回讲述,来来回回诵读。最费劲的是讲清楚:算出“公元前278年距2011年有多少年?”应该用加法还是减法。
整整半个小时过去,师生都累得差不多了。
“现在,我们可以读图画书了。”
孩子笑了。一个个如获大赦。脸上满是成就感。这可是他们努力学习挣来的。大约这时,他们觉得老师举起的那本书真好看!
“封面上这个人是谁?”
“屈原。”
“环衬为什么要画一盏灯?”
“屈原是诗人。灯表示他要在晚上写诗。”
“江水滔滔!这是什么江?”
“这是汨罗江!”孩子看着书名页说。
“这是屈原,这是国君。屈原正在国君面前提出自己的主张。国君是谁?”
“楚怀王。”
“屈原主张什么?”
“联齐抗秦!”
就这样,所谓的图画书朗读,其实是对讲述内容的回顾。而且,还要依靠板书提示。
吭哧吭哧到了末一页。
“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赛龙舟。”
“屈原自沉汨罗江,是在哪一天?”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是什么?”
“吃粽子,划龙舟。”
“今天五月初几?”
“今天五月初二。”
“星期一是五月初几?”
“星期一是五月初五,星期一是端午,所以星期一放假!”
终于读完了。习惯性地,他们准备鼓掌。
“不要鼓掌。请不要鼓掌。让我们用静默,表示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
罕见的静默中,老师听见孩子松了一口气。
“咻——”今天的朗读,真比划龙舟还累。 看云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