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家庭教育 >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 > 正文
自从“内向”一词诞生,内向的人就一直遭受着他人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说,“内向”这一概念刚一出世就被“偷换”了。在二十世纪最初几年,三位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和见解独到的思想家——荣格、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在心理领域合作研究。荣格创立了人格类型学说。同时,基于他观察到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两人对患者的症状持有相反的观点,他发明了两个新词:“内向”和“外向”。在荣格看来,阿德勒重视患者的内心世界,而弗洛伊德则强调外部世界及其影响。荣格把阿德勒的内在性关注称为“内向”,把弗洛伊德的外在性指向称为“外向”。荣格认为,这两种解释路径都是合理的,每一种指向都反映了健康的、与生俱来的气质类型。
随后,这三人却和睦不再。最有声望的弗洛伊德对荣格和阿德勒的质疑愤愤不平。熟知两人都是内向的人,他开始撰文贬低内向,将其定义扭转为“过分以自我为中心”、“避世”与“自恋”。由于弗氏理论读者众多,又被广泛研究,于是对“内向”一词的转义和误解被普遍接受。遗憾的是,如此误解也延续至今。(顺便一提,阿德勒后期构想的突破性理论“自卑情结”也同样为弗洛伊德所贬低。)
在这个大脑研究方兴未艾的年代里,混淆与分歧比比皆是,这不仅表现在对术语的解释上,比如“羞怯”、“社交焦虑”、“高度敏感”、“自闭症和亚斯伯格综合症”、“感觉统和障碍”、“阅读障碍”,表现在某些疾病的混淆上,比如“注意缺陷障碍”(ADD)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少儿多动症),还表现在其他影响儿童成长的疾病上。上述症状,有些被认为与内向有关联,但很多还不甚明确。我们只能确定的是,这些症状不只出现在内向的儿童身上。有些研究者甚至怀疑是否该把这些症状当做综合症或功能失调——或者,它们只是正常大脑功能连续体上的远端表征。我们今天对孩子的期盼可能造就了对孩子大脑功能的这种关注。也许,上述症状只不过是反映了大脑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不同方式。它们似乎存在一些共同点,包括脑整合能力的不足以及脑或身体某一系统功能过分亢进或低下。
以上机能失调涉及大脑的主要的信息处理系统,包括注意力系统、唤起系统、感觉传导回路、自主神经系统、动机系统和情感系统等。基因排列的内向型或外向型倾向会影响上述的许多系统,也许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常把内向与上述这些孩子的特殊症状混为一谈。不过,理解内向是什么——只是什么——很重要, 这样做能防止内向的孩子被人为地病态化。
为了阐明什么是内向,什么不是内向,让我们先来纠正一些关于内向孩子的流行的错误看法。
迷思之一:内向的孩子羞怯
事实:内向与羞怯时常被人们混淆。这一误解的根源在于只从社交的层面看待内向。内向影响了内向孩子的总体气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特质会决定内向孩子所偏爱的社交方式。不过,尽管内向孩子的社交表现可能看上去比较羞怯,但它并不等同于羞怯。
与内向不同,羞怯既与能量需求无关,也不是改变社交方式就能解决问题的。和人独处与置身群体,羞怯的人可能有同等的不适感受。羞怯与内向的关键差别之一是社交场合中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羞怯的孩子有种期待性焦虑。他们会尝试与别的孩子交流,但预先做好了不受欢迎的打算。而内向的孩子是不愿意社交,他们可能预料到了自己会不喜欢这种场合,但未必觉得自己会不受欢迎。羞怯的人渴望变得更善于交际,而一旦置身于社交场合,他们就会焦虑不安,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都可能羞怯。
羞怯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经历。几乎每个人都有羞怯的时候。羞怯或许与遗传有关,但往往受环境和后天经历的影响更多。羞怯的孩子对羞辱、尴尬和批评有极度的恐惧。他们可能行为拘谨,对陌生人充满警觉;当有失败的风险时,他们可能会战战兢兢。羞怯的孩子还可能遭到老师、家庭成员和同龄人的粗暴对待,时常成为被嫌弃、嘲笑、作弄或冷落的对象。不幸的是,这些负面经历会加深他们的恐惧和自觉不讨人喜欢的印象。
可能与内向相混淆的其他儿童机能失调
这些年来,我发现公众常把其他一些儿童机能失调与内向相混淆。不过,在很多情况下,较之外向的孩子,内向的孩子的确更容易发生下面的机能失调:
·感觉统和障碍
·高度敏感
·注意缺陷障碍(ADD)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自闭症与亚斯伯格综合症
·社交焦虑与其他焦虑性机能失调
有关上述症状及它们与性格内向的区别,请参见附录1“容易与内向性格引起混淆的疾病和异常”。
在《The Shyness Breakthrough: A No-Stress Plan to Help Your Child Warm up, Open Up, and Join the Fun》一书中,羞怯问题研究的重要专家伯纳多·卡杜奇(Bernardo Carducci)对内向与羞怯做了区分:“内向的人不一定羞怯。内向的人具有与他人成功交流所必需的社交技巧和自信,他们只是需要独处来重蓄能量,而且他们确实也喜欢独处。羞怯的人则渴望关注,希望自己招人喜欢,被人接受,可他们缺少驾驭社交的技巧、思维、情绪和心态。
内向的孩子无法改变基本的神经传导回路。但是,通过增强自信、学习社交技巧和消除恐惧、焦虑,羞怯的倾向可以明显弱化。如果你内向的孩子偏于羞怯,你就要帮她应对和弱化羞怯感。给她讲解羞怯和内向的不同,让她知道你会设法帮助他学习如何在社交场合感觉更自在。你要尽可能在与人初次见面时表现出轻松和友好。观察了你的表现后,你的孩子就会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表现得更加自信。
迷思之二:内向的孩子不友好
事实:内向的孩子可能会非常友好,只是在某些场合,他们无法表现出这一点。例如,我们这章开头介绍的十岁孩子马修,一个典型的内向孩子,他就非常友好。他乐于与认识的人交谈。学校体育馆里的喧闹和拥挤让他无所适从,所以他不太可能在那儿表现友善。可要是你在家里碰见他,或者你表示出了对动物的兴趣,他就会表现得非常亲切友好。
在这点上,父母帮助内向孩子的方法是,先发挥桥梁作用,帮助别人理解孩子表达友好的方式,然后再想方设法制造机会让孩子展现出他的友好。
迷思之三:内向的孩子对他人不感兴趣
事实:内向的孩子对他人很感兴趣,只是不能一下子应对一大群人。他们喜欢一对一地交流,这样才能更多地了解对方。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群体性的交际对我来说很困难,可当有人(特别是体贴我的老师们)一对一地跟我谈心时,我就变得活跃起来。我对他们的故事和经历非常着迷,我的兴趣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内向的孩子是优秀的听众,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别人说的事情确实感兴趣,是真正在倾听。
迷思之四:内向的孩子很自我
事实:内向的孩子的确非常重视他们自身的想法与感受,但对于了解别人的想法与感受,他们也颇具兴趣。对与众不同的人,他们也很宽容。说内向的孩子很自我颇具讽刺性。研究表明,群体中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具合作精神。外向的人常被认为“善与人打交道”,这多半是因为他们喜欢扎在人堆里,未必是因为他们喜欢身边的人,或者对他们感兴趣。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