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爸妈最容易碰到的养育难题

  爸妈最容易碰到的养育难题——

  宝宝挑食偏食怎么办?

  纠正孩子挑食,重在父母心态

  家长都知道,挑食偏食会引起儿童营养摄入失衡,对生长发育极为不利,但是苦于找不到有用的纠“偏”办法。家有挑食儿,妈妈最关心的是怎么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正确认识偏食挑食

  很多研究报告都认为,被父母认为挑食孩子每天所吃的所有食物,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虽然相对少一点,但一般还是能满足营养需求的;孩子的体重增长稍慢一点,但绝大多数还在正常范围内。

  挑食是否真的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因人而异的,需要专业的儿科医生和营养师的评估。家长不能也不应该自己给孩子下“挑食偏食”的判断。

  国内外的相关调查显示:

  1. 挑食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改善,学龄前期是孩子挑食的高峰。

  2. 挑食与真正的生长不良之间并没有很明确的关系。

  3. 有挑食行为的孩子,其身高和体重或许略微落后于不挑食的孩子,但大都仍在正常范围内,不少超重的孩子也有挑食行为,但是一般只有比较瘦小的孩子挑食才会引起父母的重视。

  挑食存在着明显的“度”的差异:

  严重挑食的孩子——每天只吃几种固定的食物。

  轻度挑食的孩子——可能是只吃荤菜不吃素菜,也有只吃素菜不吃荤菜,其中以不吃蔬菜更多见;有的只是不吃某一类食物,如不吃豆制品、不吃水产品;也有就只是不吃某一种食物,如不喝牛奶、不吃芹菜、不能有葱姜等等。

  怎样纠正挑食和偏食

  * 避免对孩子进食的过分关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很重要

  有一点父母可能没有注意到,孩子挑食、偏食、甚至拒绝进食可能是他们对父母的一种反抗。不少父母对孩子吃什么、吃多少过于关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孩子能做的就是索性不吃。这在独生子女家庭非常多见。

  在很多家庭,孩子吃饭好不好,简直成了全家人心情的“晴雨表”,孩子吃好了,全家高兴,孩子吃少了,全家忐忑不安。孩子每天该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全家天天开研讨会。然而,大人在意的是孩子吃多吃少,却不关心孩子怎么吃,吃得是否愉快。

  门诊案例:

  妈妈一直抱怨嘟嘟不好好吃饭,可是检查发现,嘟嘟的生长发育完全正常,身高和体重还略超同年龄孩子。让嘟嘟妈妈仔细记录下嘟嘟连续三天的饮食情况,结果发现:才18个月的嘟嘟,每天的进餐次数超过10次,还要吃鱼肝油、钙粉、益生菌、牛初乳,加上补锌、补铁……

  也就是说,除了睡觉,嘟嘟清醒的时候,平均每半小时到1小时大人要往他嘴里填塞各种食物。吃,成了嘟嘟的大负担。我们怎么能说这是宝宝在挑食?

  * 关注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

  对于挑食的孩子,很多妈妈急切地想让孩子哪怕多吃一口都好,求着、哄着、骗着。而实际上,那些挑食,但生长良好的孩子来说,在食物摄入量方面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相信他们也不会饿着自己。正是因为家长的乞求、逼迫反而会使他们“哪壶不开提哪壶”。

  父母应该把对孩子吃什么、吃多少的关注点转移到孩子怎么吃上面来,关注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和进食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孩子挑食的行为。

  门诊案例:

  小米从小爱喝奶,对添加的辅食似乎一直不太感兴趣,为了满足小米的营养需求,妈妈总是把添加的米粉和蛋黄等都混合在奶粉里用奶瓶喂。小米1岁以前倒也一直是白白胖胖的。转眼小米快2岁了,仍然只是对奶瓶情有独钟,拒绝任何固体食物,每次吃饭就等着妈妈给喝“糊糊奶”,这时妈妈才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

  医生检查确认,目前为止小米的生长状况还算正常,但已经表现出身高、体重增长逐渐偏离正常的趋势;而且由于吞咽能力差,流口水多,说话口齿也不清。

  小米妈妈在医生的鼓励下,痛下决心,坚决让小米戒掉喝奶瓶的习惯。经过一个星期的较量,小米终于开始接受用小勺吃米糊。小米和小米妈妈都需要继续努力。

  门诊案例:

  童童妈妈对为了完成奶粉罐上标注的奶量,每天费尽心机、不辞辛劳地连喂带灌,哄童童多喝奶,于是,童童每次喝奶都要磨蹭半天,妈妈就选择在他半梦半醒的时候喂奶。这样的喂养方法,造成的后果是童童很难建立起有规则的进食规律。

  经过医生的指点,妈妈改为每3个小时喂一次,每次20分钟就结束,不管童童喝多少;每天再用勺子喂米粉1~2次(或果泥、菜泥等辅助食品)。虽然童童吃得不多,但妈妈坚持喂,培养童童的兴趣;3天后,童童开始对勺子和米粉感兴趣了,虽然童童喝奶还是磨磨蹭蹭的,但对吃其他辅食的兴趣逐渐增加。

  * 允许孩子对食物有偏好和选择的权利,培养孩子对食物的兴趣

  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偏好,而且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父母要做的是,逐步培养孩子更广泛的口味,对各种食物的接受能力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帮助孩子尽早自己进食,享受自主进食的乐趣。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自主性越来越明显,自己走、自己吃,妈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的能力,同时让孩子爱上吃饭。

  * 9个月左右,孩子就能准确地抓取条状、块状的食物,放进嘴;

  * 1周岁时就能自己握小勺,舀进嘴;

  * 18个月用小勺吃饭少有掉落;

  * 2岁基本能自己进食。

  允许孩子选择爱吃的食物,才能让孩子对吃饭发生兴趣。有妈妈担心,如果允许孩子

  自己选择食物,是否是惯着他了。其实,孩子不情愿非要他吃不爱吃的食物,这样只会更加剧孩子的反感。可以在提供孩子喜欢食物的基础上,同时提供他不太喜欢的食物,通过潜移默化,让孩子逐渐接受。

  门诊案例:

  2岁的笑笑,每天重复吃同样的食物。早上必吃肉馅小馄饨,中午、晚上只吃米饭,蔬菜只限于土豆泥、南瓜泥和冬瓜,荤菜只吃蒸鸡蛋、蒸肉泥;每天能喝大约500~600毫升的配方奶,吃一小个苹果或香蕉。

  经过营养医师的指点,妈妈每天照旧准备好这些食物,让笑笑上桌和全家人一起吃。高兴的时候,笑笑会吃上一两口大人的饭菜。这样,笑笑的饮食大体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素,只是缺少绿叶蔬菜,维生素供应偏少,食物偏细软。笑笑妈一方面耐心等待孩子自身的变化,一方面在家人的膳食中注意加上比较细小的绿叶蔬菜,方便笑笑随时尝试。

  不爱吃蔬菜的孩子很多,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蔬菜都不吃,土豆、南瓜、冬瓜等可能愿意吃,那就先以这些蔬菜为主,适当配上其他的蔬菜,全家人一起吃,迟早孩子会尝试其他蔬菜。把蔬菜作成饺子馅,蔬菜和肉一起烧煮等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孩子可能容易接受。

  家长要以身作则。大人对食物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对食物的态度。妈妈爱吃蔬菜和水果,孩子也更愿意吃蔬菜和水果。全家一起进餐,一家人的食物的品种要比孩子单独的更丰富,选择的余地更大。全家人其乐融融的进食氛围对孩子是“最好的开胃剂”。

  * 耐心再耐心,让孩子反复尝试

  反复尝试是孩子接受新食物的前提。对于1~3岁的孩子,看似固执的行为,其实是他的心理发育水平所造成的。对于孩子来说,整个世界都是新奇的,都需要探究一番。孩子对待食物的态度与对待玩具是一致的,他需要去尝试、需要去探究,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究中,才会最终明白,这是好吃的。

  这时候,他们往往对同一个故事百听不厌,会固执地只吃某几种食物。如果这些食物大体上能达到营养平衡,妈妈就不必急于纠正,随着成长,孩子慢慢会走出“固执和重复”阶段。

  让孩子一起准备食物也是一个很好方法,可以培养孩子对食物兴趣。2~3岁的孩子可跟家人一起挑拣蔬菜,观察烹饪过程,帮助摆放餐具等。利用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鼓励孩子吃不爱吃的食物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 合理添加辅助食品,扩大孩子的食物种类

  婴儿4~6个月开始添加辅助食品,这阶段正是味觉的敏感期。这个时候,多接触各种不同口味的食物有助于婴儿发展味觉,今后能接受不同味道的食物。因此,在刚开始给宝宝添加辅助食品时,吃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有机会尝到不同的味道。让孩子逐渐适应不同的食物质地,扩大食物种类和品种。

  * 合理安排膳食,弥补挑食和偏食孩子的营养不足

  挑食和偏食不是很容易就能纠正的,在尽力培养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同时,合理安排孩子膳食,以便弥补因挑食和偏食而造成的营养不足。一日三餐以外,选择健康食品作为零食,补充正餐的不足。不喜欢吃蔬菜和水果的孩子,可以给他一些瓜果蔬菜小食或者蔬果汁、蔬果干等;对不喜欢吃肉的孩子,可以给他各种肉干、豆制品以及坚果类零食等。奶制品也是很好的零食。

  特别提示:

  如果孩子反复拒绝某种食物,或者吃了某种食物后表现得非常烦躁,建议暂缓添加,必要时进行过敏检测。如果确实存在食物过敏,那么这种食物完全应该避免。可以在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通过食物的合理搭配,获得全面的营养。

  作者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营养学会会员。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两次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营养部,以博士后和访问教授的身份学习和工作3年。

  门诊时间: 专家门诊,周二全天;特需门诊,周三下午。 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盛晓阳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策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