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童年状态的人

http://www.sina.com.cn    《儿童的利益》 

  对于一个尚处在童年状态的人类典型个体来说,其机体中所驻扎的欲望是通过成长来达到成熟的。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其目标就是繁衍后代,以便在其死后留下生命。这是所有生命物种个体拥有的普遍规律。具有强大力量的人的想象从生命伊始、从其胎儿和婴儿生命开始就处在语言之中。作为成人,我们认为儿童只有在掌握口头语法表达技术的条件下才能听懂语言,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儿童能靠直觉理解所听到话语的真实意义,就像一些植物,据说它们能感觉到周围人的情感,分辨他们会危害植物还是喜欢植物。一些实验显示植物不会受人的欺骗。做实验的植物学家拿着剪刀靠近植物,但没有攻击它的意图,这株植物就不相信他的动作,不会出现蜷缩。而对一个不在乎植物、可能会践踏它的人,它将有所感觉,即使那个人双手空空。实验者对它说:“我要焚烧了你。”它知道这不是真的,对方只是说说而已,就不予相信。这一点恰符合儿童对父亲或者母亲,实际上对任何身边之人所做的理解:大人可以对他说一些攻击性的话,如果他感觉不到这个人带有嫌弃和毁灭意味的攻击性,他就不会相信这些话;这只是话语,它们没有被实践。这很奇怪。挨某人一记耳光,但知道此人器重和喜欢自己,这与被一个蔑视您的人打一巴掌相比,二者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这对于表面显得“和善”、但完全没有实际感情的动作和话语来说也是一样的。儿童有感悟真实的智力,总之,能够知道情感交流是否真诚。如果一名成人对一名儿童进行身体侵犯,他是认为孩子不会讲话,没有把孩子当作人来看待。如果我们未能重视自身的植物性,这是因为我们过度发展了智力性和功能性的东西:人们修剪一株植物,用来美化花园等,这株植物就对园丁产生恐惧……;但对不为自己的乐趣去攻击植物的人,植物不会对他产生恐惧。

  在童年时代,在婴儿因运动能力尚未完全发育而呈现植物性的时期,对于成人的深刻意图和成人身上曾经属于儿童并尊重儿童的东西,人也会作出类似的理解。

  人一出生就已经完全是他自己了,但以一切都在成长的形式存在。在在他具有教育性的经历中,所有的东西逐步得以实现,并在以后得到表达,但所有这些东西从开始就有了,因此他应像拥有50年人生经验的老人一样得到同样的尊重,尤其因为岁月其实会损毁、破坏原始财富。

  特吕弗的电影《野孩子》讲述的故事[《野孩子》(L’enfant sauvage),根据法国阿维龙地区发现的一名野孩子(维克多)的真实故事改编。]可以给我们一个教诲:如果儿童从生命之初起就从未与成人有过交流,交流就再也不能被重建了。特吕弗很好地表现了维克多站在滂沱大雨中的一幕,似乎他在和雨水举行宗教仪式;他这时正和宇宙力量进行语言和象征性交流,仿佛他是一株植物,在享受雨水的浇灌而茁壮成长。此时他似乎变得疯癫了:他在我们眼中是疯了,因为他的象征系统不同于我们教给孩子的象征系统。

  我们说“我挨了一顿下雹子般的痛揍”、“天下着倾盆大雨”等,总之一直存在这种用宇宙来象征人类的意象。任何一名儿童都拥有一种语言,他用它来表达自己并在大自然中拥有朋友,但他在人世间并非总是拥有朋友。他从生命之初开始就是一个交流的生命,即使他未曾得到过人的照顾并在无人保护的情况下活了下来,他仍然是一个交流的生命。这种象征功能被人所利用,他们把自己的编码传授给孩子,因为孩子处在他们的保护之下。但我认为人们未能清楚地看到无论哪个人,无论他有多大年龄、行为水平如何,他总是一名智者,象征力和记忆力使其时刻处于觉醒的状态。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