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无词之歌

http://www.sina.com.cn    《儿童的利益》 

  幼儿并不因为不会说话就不接受话语:虽然他尚无法明白语言中的微妙含义,但他能凭借对说话者的直觉听懂语义,无论这个人用什么语言和他说话。他听得懂各种语言,因为他懂得与他本人有关的情感关系及其周围生命或死亡关系的语言。我想这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儿童能感悟支持生命或者遏制生命、不和谐或者和谐的关系。然而像“微笑”这个词的音位是如何被新生儿记下来的呢?当他从子宫出来不由自主做了一个怪脸时,这个词第一次在他耳边被人说起。我们每个人都做这个怪脸,它对我们的亲人来说起到语言的作用,因为亲人这时会用一种喜悦的声音说:“噢!多美的微笑啊!”在这之后,只要要求一下:“再笑一个”,婴儿就会马上重新微笑。这证明一个音位与一种内心感受交汇了。一个人在呼唤另一个人。实际上另一个人(亲人)被这个人、这名新生儿激发起柔情,他的一个特殊怪脸感动了亲人并让其用“微笑”这个词来形容其感动。

  此外,所有异化的源头也都在这里。当这个人在成人诱导下强作笑颜时,他并没有深刻的内心感受。他应该对另一个人微笑,但不是因依赖另一个人而微笑。

  我们看到一些被虐待的儿童(人们不知道这些儿童遭受虐待,反而说他们腼腆、有良好的教养),他们如此焦虑,以至于不停地微笑;这是一种僵硬的微笑,像是要讨好另一个人,因为他们非常害怕这个人会在自己没有露出高兴的表情时攻击他们。

  假如这是有人故意设计的,可以说这是用来欺骗的假象。另外,我们可以把这种做法与人们所说的“商业微笑”相提并论。人们会反驳说孩子还没有到这个年龄。然而,儿童实际上很早就能领会教人适应需求节奏的商业训练。既然他寻求与母亲和谐相处,那么他就会忍受母亲为使他听话而破坏他本人节奏的做法。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步入歧途的。

  限制孩子要求的做法并不能像一种科学现象那样进行重复。情感条件不能从一个人照搬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如果进行照搬,就会产生导致神经症的异化现象。这是用一种需要层面的习惯运作来代替一种创造性关系。我们依赖自身的需要,一旦产生了某种重复性反应,这种反应就由此进入需要的范畴,即进入精神的死亡当中。在这时,言语的欲望被切断、被抑制,它进入了需要的范围。我们全部的生命就这样被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一种欲望,它是在一种焦急等待得到满足的过程中获得的惊奇,它向每个人揭示了其自身不为人知的一部分,并且当他同另一个人共同发现一种建立在满足欲望基础上的新型关系时,它也揭示了这个人身上不为人知的一部分。是欲望把人领向爱。然而,如果一个人已经不能不为放弃满足欲望而沮丧,这就是因为欲望已经变成了需要。我们经常看到这一点,因为人的整个生命就是这样构成的。人因有说话的欲望而成熟,而在这之前他不会说话;从他说话开始,他就引入了说话的需要。当儿童第一次行走时,他有了对站立的新发现。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站立的欲望就变成了直立的需要。

  人们有理由建一些供儿童使用的社会化场所,但应该注意避免让两岁的儿童去适应幼儿园的节奏,这些节奏根本不是为他们设定的,甚至也不是为三岁的儿童设定的,如果他们尚未真正拥有三岁情感年龄的话。有一些儿童在两岁时还不知道自己是谁、男孩和女孩是什么、谁是父亲、谁是母亲、包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在内的其他近亲都是谁。对一些儿童来说,三岁进幼儿园还太早。如果一名儿童不会自己起床、上床睡觉、穿衣、洗漱和吃饭(除了一些残疾儿童所处的特殊情况),如果他一旦走出其日常生活空间就找不到家,甚至连地址也说不出来,那么他在情感年龄上尚不满三岁。

  我不是要求最大多数受过专业培训和积极有为的成人去做儿童之间关系的中介,而是担心人们现在把事情搞成了某种自助式教育,也就是说越来越把设备同方法混淆起来,只注重增加对托儿所的经费。当然,要提高接待能力,也要提高接待质量。将幼儿园的入学年龄提前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我害怕现行制度总是基于解放母亲、让其少受家务束缚这种有点蛊惑人心的精神,把容器同内容混淆起来。我也害怕人们忘记真正的问题,即如何通过弘扬儿童对家庭单元依属关系所具有的情感和社会价值,使其获得充实而牢靠的身份,逐渐获得个体化。使儿童过早或过快走出这个环境对他是不利的。我们要做的是通过逐级建立中继站来延伸家庭单元,使儿童能够永远保持自我,并借助表情、手势和口头语汇变得越来越独立,同时也使他能够对自己感受到的所有东西产生批评意识。

  同样令人担忧的还有新的科学主义乌托邦,它的做法是用一个电脑终端代替卢梭主义家庭教师,儿童被置于这个终端前,需要自己培养自己,用的程序当然和所有人相同。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语言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