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育儿学》图书简介(图)

  《怪诞育儿学》
图为:图书封面 图为:图书封面

  【图书信息】

  定价: 32.00

  书号: 978-7-5086-3581-1

  作者: 美玲

  译者: 钟煜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编辑推荐】

  一本让无数新手妈妈连连惊呼:原来育儿可以这样轻松的好书。

  一本让初为人父人母的你,瞬间学会如何用全球化视野培养孩子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扛鼎之作。

  一贴能百发百中缓解新手父母育儿焦虑的膏药。

  美国《出版人周刊》称本书文字将“调研、观察、采访以及个人体验进行了的完美结合”。

  美国“书评网”称:书中集纳了各种有趣的视角和观点,极大地帮我们开阔了育儿眼界。 

  《我和宝贝》杂志主编钟煜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不禁感叹道:这本书不同于标榜“速成”和“捷径”,教人“用简单方法做好妈妈”之类的育儿书,它的功效在于能让你读到文化的碰撞,读到社会思潮的更迭,读到自省与自信,带你用更加博大从容的心和高远敏锐的眼光去守望孩子的成长。

  如果你想在育儿黄金期,及早成为智慧好父母,那么,这本书你非看不可。

  【内容简介】

  亚洲人为何总能在学业上出类拔萃?

  爱好美食的法国父母如何教孩子从小选吃健康食物?

  阿根廷的父母为何允许孩子彻夜不眠?

  玛雅人的孩子为何天生就会做家务?

  这些疑问,激发了本书作者美玲作为记者天生的好奇心,加上新手妈妈对于教养的强烈关注,作者历时5年,足迹踏遍全世界五大洲,遍寻全球的人类学家、教育家、幼童照顾专家,针对所有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小孩的上床时间、大小便训练、吃饭、教育……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全球教养文化探索之旅!

  作者用客观幽默的笔触记录了几个典型国家父母们独特的甚至有些“怪诞”的育儿法,并将这些教养法逐一应用在刚学步的小女儿索菲娅身上,理论加实践,彻底颠覆了作者固有的教养理念,也让她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教养世界,怀着与所有父母分享的心情,写下了这本启人深思的书,书中的文字能带给中国父母们更广阔的育儿思路和崭新的育儿启迪!

  【作者简介】

  美玲:

  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是获奖无数的自由撰稿记者兼作家,她曾将自己成年之后从美国到台湾寻根之旅,写成一本泪中带笑的回忆录《Lucky Girl》,大受好评。

  现为自由撰稿记者与作家,作品散见各报章杂志,如《国家地里旅人》、《新美人杂志》、《迈阿密先锋报》、《波士顿环球报》等等,任职过《底特律自由报》与《圣路易邮电报》等等报业记者,曾荣获许多奖项肯定,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的“全国头条新闻评论奖”。

  【媒体及专家评论】

  在育儿这条路上,没有捷径更无秘钥。父母的功课,更多还是在于让自己的内心逐渐博大从容,眼光更加高远敏锐。方法或技巧也许能救一时之急,但不能解长远之惑。打开这本书,你会读到文化的碰撞,读到社会思潮的更迭,读到无奈与局促,读到自省与自信。

  ——《我和宝贝》主编 钟煜

  毫无疑问,这本书带给人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书中的很多细节非常有趣,令人忍不住要尝试。比如发动全家一起准备晚餐、培养孩子承担一些小的任务。书中集纳了各种有趣的视角和观点,极大地帮我们开阔了育儿眼界。 

  ——书评网(Book Page)

  细腻清晰的字里行间,美玲表现出她对每位采访对象的尊重,对她了解的每个事实的尊重……这是本值得每位新父母阅读的好书。

  ——星级图书评论(Booklist starred review)

  美玲的文字是调研、观察、采访以及个人体验的完美结合。即便在育儿方法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书中描写的各种(往往是互相抵触的)养育方法一定会让读者或捧腹,或惊叹,或哑口无言。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书摘与插图】

  推荐序:

  从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英文原稿,到中文译本最终完成,我断断续续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其间,作为主编,我经历了一本新的育儿杂志的创刊;作为妈妈,我陪伴女儿迈进了3 岁的门槛;作为这本书的译者,我在无数个周末和深夜跟随作者(同时也是记者和妈妈)游历各国,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对孩子有不同认知和期许的父母们促膝而谈,至于话题,大概全世界的父母关心的都差不多:孩子该什么时候睡觉?吃什么最健康?挑食怎么办?怎么能让孩子聪明?被欺负了要不要还手?……

  我算是典型的被西方主流育儿观“洗过脑”的妈妈。早在七八年前,还未做妈妈,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大量且频繁地阅读了美国和欧洲的育儿杂志,熟悉斯波克和西尔斯医生,密切关注来自美国儿科学会和国际母乳会的一切新消息。

  我有点儿“本本主义”,女儿游游出生后,我坚持不把尿,她穿纸尿裤直到近3 岁。整6 个月大时我才开始给她添辅食,之前基本没有喂过她母乳和水之外的任何食物。由此也带来一些小麻烦,比如她是同龄孩子里较晚学会用马桶的,并且对“如厕环境”非常挑剔。再比如,孩子打疫苗时医生曾问我:“她对蛋白过敏吗?”我愕然:“她还没吃过鸡蛋呢。”

  我也时常在“书上说的”和“妈妈的直觉”间摇摆,比如“在哪儿睡”的问题。没当妈时我支持“要从小锻炼孩子的独立性”的观点,怀孕后为游游准备的第一个“大件”就是漂亮的小床,但直到现在,她大多数时间都是挤在我身边睡的。最初是因为这样方便喂奶,之后则是我舍不得丢掉那种亲密无间的感受。

  还有“作息时间”。作为上班一族,睡前的游戏或阅读(有时仅仅是搂抱撒娇)时间是我难得的亲子时光。虽然书上说孩子睡眠不够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但我仍然不忍拒绝陪她再玩一次叠枕头的游戏或者再讲一个故事的请求。

  和许多家庭一样,我家里关于“怎样做,才对孩子最好”的讨论甚至争执也从未间断过。

  我有轻微的“购物狂热症”,而孩子的外公外婆始终对我不断搬回家的各种育儿产品和花样翻新的玩具保持“谨慎的排斥态度”。老人家永远能从我买的东西里挑出缺点。曲线复杂的澡盆被指责“不好清洗”,带吸盘、能感温变色的婴儿碗远不如普通小碗讨他们欢心。还有我精心选择的童车,由于游游更青睐温暖的怀抱,导致这些童车始终在角落里积着灰尘。

  我买的瓶装辅食始终遭到“鄙视”,游游是吃外婆亲手做的粥、面条、小馄饨长大的。游游从来没有得过尿布疹,我心里清楚这里面功劳最大的不是那些“屁屁膏”,而是老人家,他们辛苦地勤换尿裤。他们从来不用我那个高级的“奶瓶消毒锅”,孩子也从未拉过肚子。这是幸运吗?不是。外公三年多来一直坚持用开水烫洗游游的奶瓶和餐具。游游说话比同龄孩子都早,我相信这得益于她从小就在外公外婆的怀里听老人家唠唠叨叨,而不是独自坐在时髦的童车里看风景。

  我先生和我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一喜静,一好动;一敏感,一粗放;一懒惰且大手大脚,一节俭并吃苦耐劳;一个有极端的“计划强迫症”,一个偏好随心、随意、随便。所以我们被称为“风格迥异的爸爸和妈妈”,在对待游游的态度上也往往各执一词,且永远不能说服对方。游游于是学会了想怪撒娇的时候抱住妈妈,出门游荡时赖在爸爸的臂弯。

  工作中,我每天都会面对种类繁多其实又非常相似的提问:孩子该多大时断奶?要不要把尿?亲子班有没有用?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也会有很多人向我要求:“推荐一本最有用的育儿书吧。”

  做妈妈的时间越长,我越发觉得“育儿”的过程其实更是妈妈(也包括爸爸)自我磨炼、不断领悟的过程。每一件与孩子相关的大事小情,背后都是父母根据自己的性格、修养、品位结合对孩子的判断而作出的选择。这些问题,永远也没有标准答案。

  比如,选择纸尿裤还是尿布?在好或坏、是否健康的争辩之外,其实很难忽略的还有父母对家里整洁状况的接受度,对“大小便”的态度和对孩子自理能力的期望值。孩子发烧到什么程度需要去医院?在考察妈妈的健康知识的同时,也在考验她的心理承受力。还有,所有和营养饮食相关的问题,几乎都牵涉到一个家庭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

  因此,我始终对标榜“速成”和“捷径”,教人“用简单方法做好妈妈”之类的育儿书不太“感冒”。

  同样,如果你带着“寻找解决方案”的目的打开这本《怪诞育儿学》的话,恐怕你会失望。但你若能不那么迫切地“寻找答案”,跟随这位出生于中国台湾、由美国养父母抚养长大、在阿根廷生下第一个女儿的“美国中产阶级妈妈”(作者语)的探寻的脚步,走近一个个我们以为已经了然于胸或者一直困惑不解的育儿话题,那么,在尿布、奶瓶的背后,你会读到文化的碰撞,读到社会思潮的更迭,读到无奈与局促,读到自省与自信。

  育儿,是一种简单又丰富的智慧,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个缝隙。它来自母亲的本能,来自我们对自己的态度,来自不同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它以最微妙也最难抗拒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牵着孩子的手走上哪条路,或者,放开他的手 让他走自己的路。

  在育儿这条路上,没有捷径更无秘籍。我们遭遇的每个难题,都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找到解决方案。父母要做的功课,更多还是在于令自己的内心逐渐博大从容,眼光更加高远敏锐。方法或技巧也许能救一时之急,但不能解长远之惑。为人父母的过程,是一段重新成长的修行。多听、多看、多思考,打开内心、打开眼界,你和我,都还在路上。

  《我和宝贝》杂志主编 钟煜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