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一名中学英语老师,把‘笨鸟先飞’当做至理名言,对记不住单词的学生,经常罚他们抄写,10遍不行就抄100遍。当时我认为,他们学不好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也许在学习能力上有缺陷,直到发现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的……”
蔡女士的女儿存在读写能力障碍,被同学讥笑为“笨女孩”。她由此联想到自己从前对待“差生”的教学方式可能存在问题,从而做出上述忏悔和反思。
何为学习能力障碍?存在这种问题的孩子多吗?他们又有些什么遭遇?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女儿不会写字,妈妈辞职陪读
蔡女士的女儿佳佳(化名)在武汉市江汉区某民办小学读二年级。从佳佳上幼儿园中班开始,蔡女士就发现佳佳描红怎么也描不准。后来,她又发现佳佳总分不清“b”和“d”,写字经常缺笔少划。尤其是写词语,总是左右搞反,写对一个词往往要花几个小时……
蔡女士十分烦恼。半年后,她终于找到问题的答案:佳佳是一名有读写障碍的儿童。
佳佳最初在一所公立小学读书,但跟不上教学进度,去年10月被迫转学到现在的民办小学。“由于学习不好,她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一些小朋友还讥笑她是‘笨女孩’……只能让她换个学习环境了。”蔡女士抹着眼泪说。
为了让女儿赶上“大部队”,去年底,蔡女士辞去教师工作,当起全职“陪读妈妈”。有时她还坐进课堂,帮助女儿学认新字,回家后更是手把手地教。每个周末,她都要带佳佳到武昌一家幼教机构上手工课,锻炼佳佳的手眼协调能力。
“即使这样,我还得削减佳佳的作业量和学习难度。抄写老师的板书,对佳佳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做数学试卷,她也经常从上一题题干一下跳到下一题题干……”蔡女士说,陪读两个多月来,自己心力交瘁,佳佳的成绩却提高不多,“真的不是孩子不努力,她每天都会比其他孩子多学两个小时……”
约5%—8%的孩子存在学习障碍
“左手摸后背,右手摸左耳,右手摸头发……”如此简单的动作,几名8岁左右的孩子,在老师的口令下却不能全部做对,即使做对的动作往往也要犹豫半天。这是记者前日下午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能力训练中心看到的一幕。
这几名孩子都和佳佳一样,存在学习能力障碍。该中心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梁焕萍介绍,所谓学习能力障碍,是指智力正常的儿童在听、说、读、写、推理、计算等方面,一个或多个未能达到同龄儿童的能力水平,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写字困难、做作业速度慢、提笔忘字、注意力不集中等。
“从1997年成立至今,我们已收治了1000多名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一年的就诊量达到3000多人次。每名患者的诊疗期,短则3个月,长则1年。”梁焕萍透露,我国约有5%—8%的学生存在学习能力障碍。
她说,学习能力障碍的成因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有关,也可能与家庭教育方式或态度有关。但学习能力障碍不是整个智力发育滞后,而是某些特定部分的发展失常。与智力障碍或生理障碍相比,学习能力障碍往往不易被人察觉。
不堪父母打骂,孩子威胁跳楼
“不易察觉,意味着容易被误解。”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张微,曾对存在学习能力障碍的孩子做过调研,他说,这些孩子大都生活得“很委屈”,“明明很努力,却总是被家长、老师责骂‘不认真’,被同学嘲笑‘笨’。”
梁焕萍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成绩不好,父母屡教不见好转,开始责备、打骂。一次,孩子哭着爬上窗台,对妈妈说:“你再打我,我就跳下去!”
后来,孩子的父母意识到孩子“有问题”,将他送到华师大学习能力训练中心训练。“他是憋屈久了,忍无可忍。”梁焕萍心疼地说,这类学生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后达不到父母、老师的期望,而他们的痛苦又往往被轻视或忽视,“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充满失败感,失去自信,产生厌学情绪。”
蔡女士反思说:“我的女儿是在一场场‘不公平’的考试中败北,作为母亲,我很痛心。而作为一名曾经的教育工作者,我也为自己忽视、苛责像佳佳一样的孩子们感到深深的自责。”
家长、老师要学会接纳和等待
“学习能力障碍是一种全球性现象,在‘差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梁焕萍认为,对待这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要学会接纳和等待,“当发现孩子持续出现上述一些表现时,首先要弄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进行正确的认知;其次,要学会调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这些孩子现在比同龄人学得慢一点,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症状’可能减轻或消失,家长和老师要多些耐心。”
同时,对存在学习能力障碍的孩子,可以通过针对性能力训练进行补救,越早越有效。
张微介绍,目前内地对存在智力障碍或生理障碍的儿童关注较多,对基数更大的存在学习障碍的儿童,则没有引起更多关注。“在国外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针对这部分儿童的特殊教育体系。”他说,在香港,对于有严重学习障碍的学生,学校会有针对性的教材和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和治疗,学习成绩的评判标准也不一样,“这些做法值得内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