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央视拍摄的纪录长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发了广泛共鸣。许多人第一次知道美食还有这么多学问,我们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笔者在赞叹这部底蕴深厚的纪录片时,也注意到很多幼儿对洋快餐过度偏爱,造成肥胖,影响健康。我觉得这一偏向还可能造成这代孩子的味觉记忆偏离本土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取向,即是非观念,包括口味偏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族群饮食习惯大相径庭。这些年国门大开,生食海鲜、带血牛排都当成大菜登堂入室。而在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里,“茹毛饮血”恰恰是不文明的象征。另一方面,有研究认为,口感是与情感记忆联系最密切的感觉。以我们普通人的感受为例,成年后最想吃的东西并非鲍鱼、龙虾,而是小时候喜欢吃的那些风味小吃。笔者的爱好之一就是当天出锅的凉馒头,那是因为小时候下午放学回家,抓个凉馒头边走边吃去踢球,是一天里心情最放松的时候。还有一类,是母亲的拿手菜或是家里的过年菜。
如今,孩子爱吃被斥为“垃圾食品”的洋快餐,原因很复杂。社会变迁,生活节奏快,让当下城市家庭很少自己动手做可口饭菜。不要说城里长大的独生女,我认识的来自农村家庭的女硕士,竟然也不会择菜,更不用说擀面条、蒸包子了。有人说,现代家庭的厨房装修越来越精致,利用率却越来越低。这其实是一种文化断代,“舌尖上的中国”不知还能延续几代? 再有就是城市家庭中长辈照顾独生子女吃饭的方式不当。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但缺玩,于是送小礼品、有游戏设施的洋快餐店就成为孩子的最爱。有位幼儿教育专家对自己的儿子说,如果贪玩不吃饭就饿一顿,过会儿孩子饿了,双方坚持不爽约定。有这么两次,该吃饭时,他的儿子自然就会停止游戏,好好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