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中普遍在打着一场战争,就是孩子千方百计避开家长玩网游,家长千方百计阻止孩子玩网游。在家长眼里,网游如同洪水猛兽,吞噬着孩子的美好前程。
网游是孩子的最爱,又是父母的最恨,那么网游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呢?
孩子沉迷网游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游戏有减压的作用,能使孩子暂时逃脱生活上的压力,到一个虚拟的空间去逞英豪。此外,网游还有医疗作用。1987年有报告指出,癌症病童能通过打网游减少化疗的恶心程度;而现在也有很多研究是利用游戏来治疗注意力、专注力及记忆的缺失。这些报告都与森昭雄所说的正好相反(见Larose等人在1989年的研究以及McSwegin在1988年的研究)。
目前,已有数十篇论文都显示,网游可以增加视觉选择注意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研究人员发现:打网游者通过观察、假设、尝试错误而找出游戏规则,从而增加对数学符号表征性质的了解,这是一种高度的抽象能力;学习到组织策略(注意力集中、自我评估及自我监督)、记忆策略(组块、想象及有结构的复习)及正确的猜测。最主要的,在生理上完全没有森昭雄所恐吓父母的大脑退化的证据,反而是看到网络游戏能增加大脑纹状体中多巴胺的释放。
多巴胺是个重要的神经传导物质,与学习、行为和感觉运动有关(帕金森氏症就是多巴胺不足)。此外,打网游与智力测验中的瑞文氏空间推理测验有较高的相关性,打网游的孩子在测验成绩上都远高于不打网游者,他们在类比能力上也强很多。
中华民族是个勤劳严肃的民族,一般来讲,父母和老师都很不喜欢看到孩子总在玩。中国人相信“勤能补拙”,更相信“业精于勤荒于嬉”,孔子也一再强调“温故而知新”,所以中国学生寒暑假一定有作业。我们的孩子从来不能尽兴地、无牵挂地玩,整个社会文化对游戏都是一种负面的价值判断。其实游戏是认知、人格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经验。小孩在游戏中练习拿捏人际关系,并且学会“礼尚往来”的重要性。分享、轮流玩、讲理是交朋友的要件。朋友不像父母有包容心,说错话、做错事,朋友就不理你了。从游戏中孩子学会了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其实是为他将来进入社会铺路。领袖能力就是在游戏中培养出来的。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小孩子根本没有什么时间与同学玩,一天8小时的课程排得满满的,下课10分钟上厕所都来不及,遑论与同学有什么互动。当觉都睡不足时,游戏更是奢谈。
其实,不论读书或游戏,过和不及都不好。现在,网游是孩子们之间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家长与其把网游看成洪水猛兽,严厉禁止,不如训练孩子经营他自己的时间,让他在功课做完之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适度地玩一玩,学会自制、自律。很多孩子在受到尊重后,懂得自重。让孩子学会经营自己的时间,会使孩子一辈子受用不尽,因为父母不可能永远跟在他后头“严盯死守”。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如果真的很想要一个东西,他会千方百计去得到,打骂是没有用的。我曾经有个同学,她爱上了空军官校的学生,她父母不肯,把她头发剃光,使她不能出门,结果她戴了帽子照样出去。要改正孩子的行为,除非他从心里愿意改,不然外面的防堵是无效的。
很多父母不准孩子玩网游,一个礼拜只准玩一小时,但是孩子有很多方式偷着玩,包括设定闹钟,半夜爬起来偷玩。管教孩子要从心做起,抓住他的心,放他飞,不必怕,像风筝一样,因为主控权在你手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战争没有赢家,尤其是父母和孩子间。“不战能屈人之兵”,用的是攻心为上。任何防范要从心做起,才能釜底抽薪。玩电脑似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何利用孩子对网游的喜好加强他对功课的兴趣或责任心,让他在游戏中练习人际交往,创造双赢,是21世纪为人父母者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