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独处

  《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

  我和鲁鲁聊中午在“小饭桌”(中午给学生提供午餐、午休服务的地方)的情况,问他睡午觉没有,他说没睡。

  “为什么不睡呢?”

  “睡不着。”

  “那你在做什么呢?”

  “发呆,躺在那里想一些事。”

  “哦,想什么事?”

  “我也说不清,反正就是想自己的事。”

  “那也挺好。人总要有一些时间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想事。”

  我望着鲁鲁,他才8岁,他已经开始想自己的事了。我突然有一种敬意,感觉到一种力量的存在。

  我经常会看到儿子发呆,一个人坐在那里出神。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紧急的事情,我不会去打扰他。有时看着他发呆的样子,我会感到神秘,甚至感到敬畏,因为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那个世界是完全属于他的,是我所不能进入,更不能控制的,那才是他自己真正的世界。

  发呆是一种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呆”是外人对他的感觉,以为他停止了思维,像木头一样。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他自己内心最活跃的时候,只不过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和外部隔绝开了。他完全沉溺于自己的内心,全神贯注,情感和思维完全按自己的逻辑运行。这时候,外部世界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发呆是孩子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发呆时孩子有可能在反省,也可能在幻想,也可能什么都没做只是大脑一片空白,这种放松对减轻压力有好处。在心理学中治疗失眠的方法有一种就是冥想——想象自己来到海岸边上,想象美好的事情,慢慢地心中开阔了,自己宁静下来,释放了焦虑,就可以进入睡眠,这是它的理论依据。

  日常生活中孩子也有很多焦虑以及压力,发呆实际就是孩子释放压力的一种途径。他在这个时候忘记了或者说忽略了压力的存在,这是一种自我调节,从而能够达到心理上的自愈。发呆的时候,常常是没有什么特定的问题在想。譬如我小时候很爱做饭,很爱一直盯着炉火看,思绪也似乎弥漫在那火光中。那时用的都是柴火,那火苗红彤彤的不停地在那里跳动,看似没什么变化,其实却一直在变化,这时候我的思维也比较自由,会打破一些常规的思路,冒出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自己很享受这样的时刻。这是一种自由的状态,所以孩子发呆的时候,我不愿意打扰他。

  有时候,发呆也是一种休息。当孩子从心理到生理都感到疲惫时,他可能会发呆、会走神,这就是在休息,脑子暂时停止转动。每个人都有很强的生命力,不管生理还是心理都有很强的修复能力,人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修复自身,人完全有能力引导自己,即使在生病的时候也一样。这是因为造化加之进化的过程使人具备了极为完备的自我调节与自愈力。

  为什么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因为,伟大的大自然在孕育我们的时候,为我们设计了近乎完美的“自我调节”与“自愈”功能。自我调节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连续不断地进行着积极主动的内部协调,通过这种主动的调节,个体得以较好地适应其所在的环境;自愈是指不治而愈或者说自然痊愈。其实,“自我调节”与“自愈”是密不可分的,自我调节是过程,而自愈则往往是结果。尽管并非所有的自我调节一定会导致自愈,但是,所有的自愈都是自我调节的结果。

  我曾经看到汶川地震后关于灾后心理干预的文章,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真正要恢复正常心理,还得靠自我的恢复,外界的干预可能会强化灾难对他的痛苦影响,要让他心理恢复,就要让他回归正常的生活,那时候他该上班就上班、该恋爱就恋爱,慢慢就恢复了。

  人的能量都有一个积聚的过程,就像火山一样,如果随时都在喷发,喷发的威力必定很小,到最后就没有可喷的东西了。我自己的写作也是一样,如果这一段时间都在不停地写,渐渐就会有被掏空的感觉,我就必须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在这段休息的时间里,我看起来很无聊,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但过了一段时间,想要表达的东西越积越多,直到憋得自己也难受,没有谁来命令,我自己又会拿起笔来,又忍不住开始写,往往又会有好东西喷发出来。

  我自己闲下来的这段时间,其实是在积聚创作的欲望。在这段时间里,各种东西都在心里积攒、碰撞,只不过没有寻找到爆发的出口。

  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就没有修复、积聚、生长的过程。他一直都是在别人的安排下拼搏,所有的力气全部都用来拉车了,顾不上抬头看路,更别说环顾四周欣赏风景。这是一种很被动的状态,既无方向,也无愉悦感。无法自己去反省,意识不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适合什么。他没有激情,也没有梦想,就只是疲惫地往前走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命状态?

  我总在说,对孩子宽容一些,给他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去成长。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天然的生命力,就像每粒种子都会发芽一样。而且,是什么种子发什么芽,这是外力改变不了的。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改造,而是发现,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