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不良行为

  《赖克林儿童情绪手册》

  所有2~5岁的孩子都会给你捣乱,这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有的孩子偶尔制造一次麻烦,有的则整天都不安生。虽然不能预期下一秒钟这些宝贝又会惹出怎样的麻烦,但是当难题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选择如何去处理的。

  下面的文字帮助大家理解《怎样给孩子立规矩》所遵循的原则与方法。我们倡导大家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地吸收、改造并利用书中提供的方法,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约束与惩罚

  我们所谓的“约束”与“惩罚”可不是一回事,也不是说约束采用的温和态度就是让孩子说了算。约束是建立在无条件的爱和严厉的规则之上的,并且绝不姑息孩子的坏毛病,其目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尊与自信。我们所信奉的约束是通过一系列的对策,教会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当然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的言传身教。同样重要的还有适时的探讨、私密谈话或是家庭会议,主要任务是探讨孩子应该改掉的坏毛病。本书遵循的指导原则就是在清晰的规则、价值观与道德的框架里解决问题(而不是用羞辱、谩骂、威胁等手段)。

  事实上,正如我们所说,“惩罚”与“约束”相去甚远。惩罚是通过伤害或带给触犯规矩者更多的痛苦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一个处于愤怒之中的家长在与孩子冲突白热化的时候选择惩罚孩子,多半是“报复”的想法在作祟——“让他看看谁才是老子!”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不会认识到错误,而会变本加厉地重复错误以达到报复的目的。一个“被约束好的孩子”和一个“被惩罚出来的孩子”在说法上虽然只差了一点,但家长和老师们都赞同这之间相去甚远。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一定的合理的限制,孩子才会有踏实感,才会感受到爱与安全。

  与约束有关的词汇

  在要孩子停止某种错误的行为和做某件正确的事的时候,家长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控制,也就是说,家长需要给孩子设定一定的限制,在不伤害他们的身体或是自尊的同时阻止其不恰当的行为。尤其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约束是父母的主要责任之一,我们要每天不停地重复这项工作,直到孩子不用父母的约束也可以自己主动做到(自控能力的培养)。

  而从长远来看,约束还意味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给他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教给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完成对孩子品质的培养。因为一个具有良好自控能力与优秀品质的孩子能够在未来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通过沟通解决问题,还具有共情力。

  约束的积极策略

  这是指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并与之沟通交流,而不是采用糟糕的怒吼、体罚、辱骂或威胁等方式。每个家庭是不一样的,我们有着不同的家规以及对孩子的期望。在积极的约束策略的指导下采用的约束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重要的是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脾气个性等制定一些实际的目标。比方说,有的家长可能会给孩子提供几个选择来解决问题,有的则会用幽默的方式来分散注意力,还有的会选择继续坚持原则。这些都可能是有效的。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任何一个家长都会有某些失控的瞬间,说过一些并非发自本意的话,或做过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儿。所幸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虽然会花掉一些时间、精力,但是采取积极的约束策略还是非常值得的。

  后果

  孩子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有时是自然而然的,有时候则需要父母的纠正。关于“后果”一词,大部分人可能更容易联想到其消极含义——就像电视节目里那种快速问答,如果答错就要品尝“后果”。但是我们要注意,惩罚仅仅是后果的一种。

  自然后果:这是孩子的行为不经家长的干涉从而自然而然得到的结果,是典型的因果关系。例如,孩子不听话,在寒冷的冬天不戴手套就出门,结果把手冻坏了。“冻坏的手”就是“不戴手套”的自然后果。

  恰当后果:这是在家长的纠正下,孩子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其中家长的纠正过程不仅照顾了双方的自尊心,而且没有暴力、暴怒或者羞辱。这是一种典型的积极约束策略。

  惩罚:在这种后果中,家长的行为(通常在愤怒中)让孩子品尝到痛苦、失落、羞愧,或者忍受“应得的下场”。有别于父母的规劝,惩罚不是告诉孩子哪里做错了,下次不要再犯了,而是让孩子用实际行动为犯下的错误“付出代价”。更糟糕的是,惩罚非但不会让孩子反省,反而会激发孩子的愤怒甚至复仇心理。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大家在这几种后果中不要轻易选择惩罚的方式。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