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开放式思维

  中华时报

  情景再现

  场景一:我儿子5岁,喜欢听故事。每次给他读故事、讲故事,他都会问我:"后来呢?就这样了吗?会不会有别的结果?"所以一个故事总要讲无数遍,也会有无数的结局,有时是我编,有时是他自己编。可是我有点担心,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原作的作用呢?我该不该坚持?

  场景二:我女儿5岁半,喜欢听《白雪公主》之类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时,她会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到了结尾处她会追问:"他们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有时还让我陪她表演(再现)故事的情节,特别是自己创作的结尾,更是很得意。她这么做正常吗?我该继续鼓励还是马上压制?

  关键点分析

  这两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思维活跃,不拘于定式,值得鼓励和支持。孩子与成人在思维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成人习惯接受现成的事实或结局,而孩子则不然,他们希望知道更多的事实,希望能有更多样的结局,最好是符合他们心愿的事实或结局。这种想象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孩子对结局追根问底,不仅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很值得提倡的,只要有合理的成分,都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关键是家长如何正确引导,把孩子的思维和创新引向一个比较合理、科学的方向,而不是随意胡编乱造。更重要的是,幼儿在编故事时,很多综合能力也在同步发展,如逻辑推理能力、演讲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所以应该鼓励孩子改编故事的结局。

  关键帮助

  招数一:完全由孩子自己独立将故事进行拓展延伸,家长只是倾听并适当鼓励。这种做法可以充分发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被家长打破和干扰。一个故事讲完了,孩子追问:"后来怎样了呢?"家长不要马上就接着说:"后来呀……"而要启发孩子:"你说呢?你觉得后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你给我讲讲好吗?"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大胆接叙。

  招数二:跟孩子一起想象,推敲出最合理、最让人乐于接受的结局。这种做法,家长可以适当把握方向,以免孩子太得走偏。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有一点你好像忽略了,比如……"提醒孩子改编的结局里有不合理或不可能的想象,鼓励他再完善。

  招数三:与孩子共同完成场景再现,边创作、边表演,激发孩子潜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这种做法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绘声绘色,比单纯编故事效果更好。不过,家长得放下架子,全身心参与,孩子才会被带动起来,起到应有的效果。

  招数四:用绘画来给故事编结尾,可以更好地发挥孩子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些故事的结局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得清楚的,特别是涉及场景的想象,语言有时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家长可以建议孩子用画来表达,画可以涵盖好多内容,只要合情合理就行。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