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小学时的某位老师,有时候会在课堂上当堂判作业。她每次都是这样,当她拿起一本作业本时,看一眼封面,就叫出本子上的名字,被叫的学生就得立刻走上去,站到讲台边,恭恭敬敬地等着她判。有时候作业会有错误,她发现一处,就给学生讲一下,发现一处,又讲一下;有时候学生一个错也没有,她看完之后就打一个大钩,把本子发给学生,又接着叫下一个。
这样的场景,再正常不过了,我从来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而且比起某些根本就不判作业的老师,还认为她是个好老师,认真负责。但现在,当我回想起那时的场景和心情,却有一种不同的感受。
每次我被叫上去时,一个人站在那里,孤零零的,很突兀,心情自然就很紧张,又不知道作业会不会有错,心里很是惶恐。她指出问题并不是把问题集中起来一次性指出,而是随机发现,随机指出,这样你就必须在讲台边站上一段时间。你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发现问题,于是整个“上台”的时间,你都诚惶诚恐,都怀着这样的心情恭候着,直到她评判结束才能松一口气,走下台。而且,她点名也是随机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点到你,所以整节课几乎都是心神不宁。
在这整个过程中,她始终处于最核心的地位,牢牢掌握着主动权,而我则是完全被动的,被她所掌控。
我想,她的认真负责没有问题,值得褒奖,但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那种控制你的感觉,却表现出了根深蒂固的不平等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缺乏尊重,在教育中尤为突出,不仅是学校,家庭中也很普遍。就譬如辅导作业,或者教导孩子什么事,你扯起嗓子一喊,孩子就得赶紧过来,不管他正在做什么,都必须立刻放下自己的事,到你这里来。你不停地发现问题、不停地叫他来,他就得不停地被干扰、不停地被打断,仅仅只是为了适应你的节奏、你的方便。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整份作业看完后再叫他过来一次纠正完呢,而非要让他一次一次放下自己的事,过来听你的指导?因为你内心里就不认为他所做的事也是重要的事,他的时间也是宝贵的,他也有自己的世界,也不应该随便被打扰。说到底,还是缺乏尊重。
这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而已。说到“尊重”二字,似乎很简单,其实真正要做起来,需要努力的地方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