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做个觉醒的家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父母的觉醒》

  教养工作不是知识型的工作,它是一项细水长流、耗神耗力的工程——我们要同孩子进行精神交流。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清醒地知道自己是如何对孩子施加影响的,不然就无法在教养过程中满足他们的真实需求。因此,身为父母,我们给予孩子最隆重的礼物就是理解他们的能力,真正地看清楚孩子的人格是独立于我们的。反过来说,我们最大的愚蠢就是不能恰如其分地尊重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天性。

  要想觉醒地教养孩子,在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就必须敏锐地观察自身的行为。一旦认清了自己深层的精神世界是怎样影响我们的教养活动和长幼关系的,我们就开始认识自己的不觉醒和情感的印记了。

  一旦开始追求长幼互动中的觉醒意识,我们就有可能会感到:不论自己的意图有多么好,但以往的行为模式依旧会重复出现。当这种情况频频出现时,我们会担心自己将永远无法实现觉醒。这种情况会令人十分沮丧。

  实际上,一个觉醒的家长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富有觉悟地教养儿女既是一辈子的修行,也是每一天的功课,更是敏锐地察觉自己深层的不觉醒的过程。每当我们在自己的行为中发现一次不觉醒的元素——不管它们多么微小——就会获得一次富有活力的转变。一次又一次地发现不觉醒并消灭它,我们的觉醒也就随之提升了。

  要想获得清明的心智和精神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身上都存有上一代人留下来的不觉醒因素,它有待我们去梳理整合。不觉醒是无法遏制也不可能被消灭的。无论我们拥有多么高的觉悟,不觉醒自有它的活动节律,它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我们的习惯、思想、情绪以及仪表之中。只有以孩子为镜,从他们身上见证自己的不觉醒,我们才有能力去调整它。

  在本章终了之际,我想明确指出,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觉醒和不觉醒显然不是二元对立的,它们不是光谱的两个极端。不觉醒不是我们的敌人;相反,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它恰恰为觉醒提供了生长的平台。

  觉醒并非一个目的地。我们变得觉醒,并不意味着时时刻刻都能避免不觉醒。相反,觉醒的生活是一个不断行进的过程。没有人是彻底觉醒的,我们可能在生活的某一方面是觉醒的,在另一方面却是不觉醒的;在这一刻或许觉醒,到了下一刻就不觉醒。我们实现觉醒其实是为了见证不觉醒,如此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接近觉醒的状态。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自身的不觉醒视作洪水猛兽;它并不可怕,反而是完善人生的一道门槛。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