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请不要用僵化的模式教养孩子

  《父母的觉醒》

  当我们有能力尊重孩子独特的成长旅程时,将会引导他们培养自己内在的心声,并以自己的心声为荣。由此,他们营造人际关系的能力会得到强化,而且他们建立的将会是一种健康而相互独立的人际关系。由于每个人的道路都各具特色,也就不会再有人极端地依赖他人。这样的铺垫将会为孩子进入成年期早早作好准备。健康而相互独立的人际关系预示着更成功、更亲密的情感关系。

  要想接纳孩子,我们就得摆脱有害的陈规,在更深的层次上与他们交心。当我们让自己与孩子的脉搏同步时将会发现,每个孩子想从父母身上得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的孩子需要我们温柔舒缓,另一些孩子则需要我们刚毅果断——即使从他们的表情上也看得出来。一旦我们接纳了他们最本质的特征,就需要重塑自己以回应他们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放下为人父母的架子,逐步变成一个适应孩子需求的父亲或母亲。

  在我成为母亲之前,我也曾梦想过自己的孩子会是怎样的。当我听说自己怀的是女孩时,顿时就对她充满了期望。当时我想,她要具备我身上的所有优点。她将会温柔、高雅、富有艺术气质,纯真而又有无穷的潜能。

  当我的女儿开始懂事时,我发现她同我预想的大为不同。不错,她温和有礼,可态度却外向而武断。她喜欢自作主张,会变得莽撞而固执。而且,她一点儿也没有艺术细胞,不像我那么有梦想气质,却偏偏注重理性、富有逻辑。在性格上,她既不纯真,也不好哄骗,是个聪明狡猾的小人精。最突出的是,她不是个讨喜的主儿,同我小时候截然相反。她就是她自己,从来不觉得亏欠了谁或该迁就谁。

  要接纳这样一个女儿,于我而言还真是个挑战。我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期望,放弃原先的憧憬。我一直深陷于对女儿的预期当中,所以久久不能相信现实中的女儿竟是这个样子。接受女儿的现状比应对生活中她的具体问题还要困难。我们大多数父母是不是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通常与处理现实中的问题相比,调整我们的期望值是更难跨越的障碍。

  我们拒绝接受孩子最本真的状态,往往是因为我们心里存在误区:如果不限制孩子的天性,他们就有可能做出破坏性的行为。事实并非如此。我所提倡的是接纳孩子的本质,即他们最初始的天性。在此基础之上,下一步才是调整孩子的行为,使之与他们的天性相和谐。

  如果我们的孩子做出了一个行为,而我们认为这个行为是“坏”的,是不容妥协的,那么恰当的反应是坚持原则。但如果这种“坏”是由于他们无法控制痛苦情绪而引发的,那我们就应该给予理解。如果他们依恋我们、粘着我们,那我们也许应该殷勤地抚慰他们一番。如果我们呵护过度,没有充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那我们也许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安详舒适地独处。如果他们希望一个人安静地待着,享受个人的空间,那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场所并予以尊重。如果他们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吵闹疯玩,那我们就不要去干涉,任他们尽情享受。如果他们该做功课却还在吵闹,我们就需要约束他们,要求他们集中注意力。

  对孩子的接纳,有可能是以下任何一种形式:

  我接纳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喜好安静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固执己见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性格慢热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为人友善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烦躁易怒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拒绝改变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惧怕交往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表现不好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郁郁寡欢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温和有礼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胆小羞怯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逃避畏缩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专横霸道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叛逆无礼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乖巧顺从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喜怒无常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成绩中等偏下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相对缺乏活力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遇到压力会撒谎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表现夸张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难得安静片刻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特立独行的孩子;

  我接纳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

  我接受这样的信条:我的孩子需要严格的行为界限,才能健康成长。

  接纳孩子的程度同接纳自己的程度成正比

  接受我们的孩子,接受他们最原始的本真,这随之引出了另外一个题目:作为某个特别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我们也要接纳自己。

  对于我女儿的狡黠聪明,我后来给予了更多的承认和接纳。直到那时,我才开始有能力改变自己对她的教养方法,我才做到了接受她固有的古灵精怪,因为我知道她不是我期望中那个单纯的小女孩。从前,她的脑子总比我转得快,我曾为此很气恼;如今,我学着如何能够比她还快两拍。凭她的脑袋瓜,一向有本事把我比下去;如今我学着比她更会动脑筋,这样可以避免她耍小聪明把我玩得团团转。我最终不再奢望女儿成为我所期望的人,而是要求自己成为一个适应女儿需要的母亲,对此我充满了庆幸和感谢。

  我们接纳孩子的能力与接纳自己的能力直接相关——包括接纳当下与未来的自己。说到底,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做一个自由思考者和精神自由者,那我们怎么能将孩子教养成这样的人呢?如果我们自己尚不能独立自主,怎么能教养出这样的孩子呢?如果我们自己的精神受到压抑、自暴自弃,怎么能教养出另一个完整的人,造就另一副健全的精神呢?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接纳自己的,也许对你们有帮助:

  在接纳作为一个母亲的我之前,先接纳作为一个人的我;

  我有许多局限和缺点,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并不总是知道该怎么做,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常常羞于承认自己的失败,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常常比自己的孩子更容易偏离正常轨道,我接受这个事实;

  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我可能很自私且考虑不周,我接受这个事实;

  身为父母,我有时候很笨拙,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并不总是知道该如何应对孩子,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有时会对孩子做错事、说错话,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有时会很厌倦,不想再保持理智,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有时会过于投入地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已经尽力而为,事情处理得也不错,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接受不完美的生活;

  我接受自己的权力欲和控制欲;

  我接受自己的自负;

  我渴望获得觉醒(尽管我在即将步入这一境界时常常自毁长城),我接受这个事实。

  当我们不能接纳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他们撕开了我们过去的伤口,对我们某种自负的情感产生了威胁。我们必须准确地发现自己不能接纳孩子的原因,否则我们或将试图去修塑他们、控制他们、支配他们,或将听任自己为他们所支配。

  我们得认清最关键的一点:如果我们在彻底接纳孩子的问题上有什么困扰,那么问题的源头一定来自我们过去的经历。身为父母,如果我们不能全面接纳最真实的自己,那就永远无法接纳我们的孩子。接纳孩子与接纳自己是紧密相连的。尊重、赞赏孩子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尊重、赞赏自己的程度。

  如果我们怀有一种受害者的心理,就有可能告诉自己: “我的孩子目中无人,永远也改不了,我就接受吧。”这样的想法不是接纳,而是放弃。反过来,如果我们抱有胜利者的心态,就有可能告诉自己: “我的孩子是个天才,我接纳他。”这也不是接纳,而是夸大其辞。

  当我们修塑孩子,希望他们迁就我们的期望时,我们对他们的核心本质采取的是抗拒的态度。如此一来,我们的努力自然只能是徒劳无益。相比之下,当我们随时随刻接纳孩子的本真时,就会得到一种释然的感觉,内心也会变得宽阔。当我们不再追求控制欲的满足时,就会同孩子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如果我们从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从自己的想象出发,就能够帮助孩子塑造起同他们的本质相协调、相适应的人格。

  我在这里提到了“他们的本质”,指的是孩子对自己的发现。重要的是,这个自我发现的状态是一个流动的状态。我们往往会忘记孩子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转变。如果我们受到僵化思维的羁绊,局限在自己的主观感受之中,就无法认识到自己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也就会让孩子受到同样的羁绊。我们往往会武断地对他们下结论,由此也会接连不断地犯错误。许多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更别说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更新了。

  要想打破偏见,我们就必须真正地进入当前的状况,并彻底地开放自己的心灵。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吗?我能做到每天都在心里为孩子开辟一个空间,并且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吗?”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在孩子面前沉默下来,摒除一切干扰,将自己调整到一种好奇而愉悦的状态。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