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规范的自负感

  《父母的觉醒》

  我们喜欢把自己看作是“以结果为驱动”的动物。我们习惯于从起点A进展到终点B,希望生活中的沟通互动都能够井然有序。不幸的是,生活本身不是严丝合缝的;它既不会为我们预先安排好解决办法,也不会提供现成答案。为人父母之道更是如此。这就是为何当孩子打破了家庭的原有模式,父母就备感艰难的原因。因为孩子想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那样意味着不合群。一旦孩子威胁了我们渴望整体一致的自负感,我们就会感到情绪的波动。

  我想起了克丽丝塔的例子。她总是表现得与众不同:比朋友们反应慢,比其他女孩子更情绪化,更容易陷入低谷。她很懒惰,她的父母却很勤奋;她喜欢做梦,她的父母却很实际;她对外表很不在意,她的父母却很重视外表。她的父母对此不胜其烦,几乎就要失去耐心了。

  尽管克丽丝塔也不想这样,但她知道自己让父母很难堪。她雄心勃勃的母亲正在社会上苦苦开拓属于自己的空间,所以对她尤其感到厌烦。实际上,克丽丝塔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父母期望的那种小孩;尽管她努力了,然而不论做什么似乎都显得不够。

  我们排斥孩子按照固有的方式做人,往往是因为我们私下认为自己“凌驾”于现实之上,尤其是当现实看起来一团糟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说,那些糟糕的情况可以发生在别人身上,但绝不能发生在自己头上。忙碌于漏洞百出的生活,同时暴露出自己的无能为力,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拒绝接受生活的本来面目,于是渐渐形成了一种态度,认为自己比芸芸众生更为高明。孩子一旦触犯了我们这种自我形象,我们就会把他们当作敌人。

  同克丽丝塔不同,艾玛也许算是家长心中的完美孩子。她很听父母的话,一切都做得很出色,又很讨人喜欢。艾玛加入了和平队,开始周游世界。她的父母大为高兴与激动:他们的女儿热衷于帮助受苦受难的人,似乎这也反映了他们自己的品质。

  在旅途中,艾玛同一位印度青年相爱了。当他们打算结婚的时候,艾玛的父母却不同意,坚持她“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为了阻止这场婚姻,艾玛的父亲丹尼尔断绝了和女儿的联系;母亲艾丽虽然没有那么极端,却也明确表示不开心,并且利用一切机会对女儿的选择表示轻蔑。

  艾玛苦恼极了。作为一个一贯讨父母欢心的女儿,她终于和那个印度男孩分手了;几年后,她同一个门当户对的青年结了婚。直到今天,艾玛依然把那个印度男孩当作是心灵伴侣,再也无法像爱他那样去爱别人。她发现自己太懦弱了,不敢违背父母作出选择,只能暗自吞下苦果。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一生当中要同许多人打交道;在这其中,起码儿女应该顺从自己的意愿。如果孩子不屈从,而是敢于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会感到受了冒犯。一旦我们无法温和地赢得孩子的顺从,我们就会暴躁起来,不由自主地认为他们在挑战我们的权威。当然,由此造成的疏离感会让孩子对我们撒谎;有时他们还会欺骗、行窃,甚至断绝与我们的关系。

  如果我们不需要孩子同我们达成统一的意志,那就能够与他们建立一种互相提升、互相补偿的关系。那种居高临下的权威感也就不复存在了。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