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直面自身的消极反应

  《父母的觉醒》

  通过孩子,我们可以听到丰富的交响——源于我们自身的不成熟。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唤起我们强烈的情感,使我们感觉对事物失去了掌控,与这种感觉相伴的是挫败、不安、焦虑。

  当然,我们的孩子不会“使”我们有这种感觉。他们仅仅是唤醒了我们童年时遗留下的不曾解决的情感问题。然而,由于我们的孩子既容易受伤又比较弱小,我们自觉可以由着自己的反应随意地责备他们。要想获得转变,我们就必须认识到,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的不觉醒。

  我们怎么会对孩子有那么多过分的反应?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从家庭背景中继承了自负感和角色意识,也是因为我们继承了一种情感“签名”。在我们的角色意识和情感特征背后,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情感烙印。这是由于在幼儿时期,我们的自我意识尚未发展起来,自我防卫机制也没有形成,所以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我们会积极地同父母的情绪状态相互作用,吸收他们的情感烙印,直到将它内化为我们自己的烙印。除非到了生命的某个阶段,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能量来自于父母,否则我们注定会将这种烙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因为社会或父母没有教会我们如何感知内心的宁静,也不曾帮我们发现痛苦与快乐的根源,所以我们只能对外部的影响作出反应。由于我们没有学习过如何观察自己的情感,尊重它们,与它们相处,并与它们共同成长;所以我们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就变得愈来愈恶化,也为日后的情感风暴埋下了伏笔。

  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压抑自己负面的情感,久而久之它们就会形成阴影。一旦我们的情感同觉醒分离开来,情感会暂时变得沉寂,但随时都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这也正是许多父母会出乎意料爆发的原因。一旦这些情感在另一个人的影子下受到刺激,我们会发现自己对这个人心怀忐忑。我要在此强调,只有那些在我们心底投下影子的人才能够刺激这些情感。在无意识的情形下,为了让自己感到舒服,我们会在面对这道阴影时将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也会把对方当作坏人。由于我们不敢面对自己压抑的情感,所以每当我们看见他人表达了这些情感,心里就会产生厌憎,进而形成抗拒、怨怼,甚至还会引起个体仇杀。

  为什么父母会在孩子青春期到来时与他们发生冲突呢?婚姻为什么会破裂呢?为什么人们会产生种族情感或走上犯罪道路呢?这些事情会在我们释放内心痛苦的时候发生,也就是当我们同心里那道阴影分开的时候。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小时候受了欺负,成年后就完全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再受欺负,除非我们能化解自己心里的痛楚。如此一来,我们或者会使自己的孩子缺乏情绪处理能力,或者会要求他们不论面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表现出脆弱。当他们确信自己必须表现得坚强而又自控,他们就得学会一副男子气概,哪怕心里一点也不坚强。我们自身关于坚强和自控的问题,会通过无数种微妙的形式转嫁到孩子身上。

  一旦周围的人或事触动了我们的开关,我们就会轻易认定生活在与我们为敌。我们想象着生活在“背叛我们”或“欺骗我们”,虽然生活本身是客观中立的。我们误以为生活一向都是残忍的。

  现实中往往没有“敌人”的存在。那些刺激我们恶性反应的人只是普通人,当时的情境也只是普通的情境。我们把他们当作敌人,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理解与掌控自己心里的阴影,所以将其投射在他人身上。

  当我们的情感受到刺激,更为有益的回应是将情感冲动视为一种信号——它标志着我们自身所缺乏的东西。换句话说,情绪反应性是对内心成长的一种关注。一旦我们认识到现实中并不存在敌人,存在的只有内心成长的向导,这些向导是生活中的一面面镜子,可以映照出我们心里被遗忘的“自己”;那么,生命中的挑战就变成了获得重生的机会。我们如果在生活道路上遭遇障碍,无论是某个人还是某种状况,与其把它们当作敌人对待,还不如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从中看到自己缺少的东西了吗?”我们会认识到,外在的缺失是由内心的缺失引起的。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对那些构成障碍的人与事心存感激,感谢它们善意地映照出了我们内在的缺失感。于是,我们同他人的割裂状态便不复存在;因为他人不再是与我们无关的人,而变成了我们内心状态的一面镜子。我们将精神的课堂引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因为我们内在的本真渴望改变我们的日常行为。

  任何经历都不会比为人父母更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反应,所以身为父母,我们应当把孩子在我们心中触发的反应视为精神成长的机会。当我们将从来不曾见光的情感阴影置于聚光灯下,就获得了绝好的机会来克服自己反应过度的防卫心理。其实,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教养之路都有可能成为一场焕发生机的旅程。在这个历程中,精神和精神相互交流,长幼双方都能乐在其中地享受每一场精神之舞。一旦获得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彼此的回应就会充满创造力,而不再有破坏性。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