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和释放孩子已有的兴趣

  《带孩子决胜后半场》

  兴趣既然如此之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早期诱发模式认为,培养孩子兴趣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可以归纳为四大类,我们称为“兴趣四法则”:

  一是从孩子自身出发,发现和解放孩子已有的兴趣。

  二是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激发孩子产生新的兴趣。

  三是由此及彼,由旧到新,教孩子学会迁移现实兴趣。

  四是千方百计,凭借自我,设法巩固孩子的良好兴趣。

  本章从本节开始,分四节来介绍这四个法则。首先是介绍第一个法则,它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善于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积极扶持

  早期诱发模式认为,孩子自身本来就有许多有利于学习的积极兴趣。当然,孩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可是家长并不知道。所以,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把孩子的积极兴趣发掘出来。这就是常说的,孩子的兴趣是需要我们去发现的。

  孩子的这些积极兴趣,在一开始时并不明显,有的仅仅是一些可贵的苗头。诸如,孩子看到一个叔叔在画画,可能站在一边看上好半天不愿离去;听到一个阿姨在讲故事,听得着了迷:这些就是积极兴趣的苗头,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地抓住,加以扶持,就有可能形成稳定有用的兴趣。

  同时,由于孩子年龄小,兴趣通常不稳定,很容易转换,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在这些频繁转换和迁移的兴趣中,发展前景是不确定的,你往这边引导他就往这边发展,你往那边引导他就往那边发展,需要家长及时抓住,顺其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形成对孩子的有用兴趣。

  比如,本书在第三章讲到家长自我提高“必须做到的三句话”时曾经介绍过的少年大学生肖兵的爸爸妈妈,他们就非常善于通过观察孩子的表现来判断孩子的兴趣。

  肖兵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画画的,爸爸妈妈也说不清。只记得肖兵三岁时,爸爸去幼儿园接肖兵回家。到了幼儿园,爸爸见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在一起玩耍,唯独没有肖兵,急得爸爸四处去找他。原来他蹲在一旁用树枝在地上画画,有鸟儿、树,还有人。起初,爸爸并没有在意。

  后来,次数多了,爸爸就问肖兵:“你喜欢画画?”

  肖兵点点小脑袋。爸爸也没说什么,回去就为肖兵买来了黑板、粉笔,还有纸张、铅笔、颜料,让肖兵尽情地画。这可乐坏了肖兵,一有空就拿笔画起来。

  就这样,肖兵的绘画兴趣被发现了。接下来,肖兵的爸爸妈妈十分小心地呵护孩子的这一兴趣。爸爸不仅任肖兵去画,有时候还领着肖兵到外面去写生。写生时,爸爸总是先让他仔仔细细地看清要画的东西,哪怕很小细节也要提醒肖兵看到,然后再让他画在纸上。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少年大学生田晓菲的妈妈,也是一位非常善于通过观察孩子的表现来判断孩子兴趣的母亲。一开始,她发现晓菲不喜欢去公园玩,去过一次的地方就不再想去,你让她去,她总是回答说:“不就是老样子嘛!”晓菲喜欢唱歌,却唱不好,学跳舞显得更笨。小时候在幼儿园,许多次演出节目,开始选中了她,可她总跳不好,最后就被淘汰了。

  但是,在语文学习方面,晓菲的表现却大不一样:两岁的时候,爸爸教她背儿歌,她很愿意学,捧着一边是画一边是字的儿歌集,高高兴兴地边看边念,很快就记住了。爸爸妈妈敏锐地感觉到这是晓菲的兴趣所在。他们认为,对于晓菲不感兴趣的事,不应该强迫她去做;对于晓菲喜欢的事,就应该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晓菲去做。所以,他们让孩子学儿歌、背儿歌、认儿歌歌词。

  晓菲5岁时,爸爸精心挑选了几十首适合孩子读的古代诗词,抄在一个小本子上。什么“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沙上儿童临水立,戏将萍叶饲新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等。诗中有人物,有意境,有情趣,有故事,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每天教晓菲一首,从念读到理解、背诵,这下可把晓菲吸引住了。她背背、听听、记记,很快全都记住了,认识的字也渐渐多起来,语言修养也潜移默化地在兴趣中得到陶冶。

  爸爸妈妈在发现晓菲学习语言的兴趣之后,并没有满足于读读儿歌、背背古诗,而是从儿童心理出发,设法把孩子的兴趣向提高学习兴趣方面引导。

  比如,他们为了加强识字训练,就经常在家中举行查字典比赛,爸爸、妈妈、哥哥和晓菲,四个人都参加。由一个人在报纸上随便指定一个字,看谁先查出来。孩子们总是好胜的,唯恐落后,拼命快查。晓菲先查出来了,就表扬她,她很高兴。这种比赛既可培养学习兴趣,还可提高自信心。当然,爸爸妈妈是故意输给她的,而且装得很像,没有让孩子识破。只是有时为了刺激一下,也要让她输一两次。

  但是,孩子对某件事的兴趣一浓,就会异想天开,提出许多怪诞的想法,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来。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及时给晓菲指出来,不让兴趣向歧路上发展。有时在良好的兴趣下做错了事,爸爸妈妈就在表扬的前提下及时指出错误,以保护孩子的良好兴趣。

  比如,晓菲4岁的时候,把哥哥的一本新作文本子拿到手,就在本子上写起“字”来,而且一格一个“字”,一连写了整整四页。妈妈下班回来时,晓菲高兴地把作文本递给妈妈,兴奋得小脸蛋红红的,说:“妈妈,你看,我写的!”

  “我的天呐!”妈妈心里一惊,那上面画的全是谁也不认识的符号,刚想批评晓菲不该把哥哥的新本子画脏了,但是马上意识到不能批评。因为孩子是爱模仿的,看见别人写字,她也要写字,如果及时鼓励,就会使她对写字的兴趣得到巩固。于是,妈妈马上改口,用亲热的语气对晓菲说:“呵!这是晓菲写的吗?写得真好!多整齐!等爸爸下班回来,再给爸爸看看。”

  果然,爸爸下班后,晓菲兴高采烈地迎上前去,把作文本递给爸爸看,爸爸不仅表扬了晓菲,而且还给她买了一个新本子,说:“这是你的本子,以后就用这个本子吧。”晓菲高兴极了,每天往她新本子上写些相同的符号,直到写满整个本子里的所有格子为止。

  但是,和田晓菲妈妈的做法相反,许多家长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中忽视了这一点。他们不明白,小孩子的自发兴趣,往往是孩子天性中萌生的第一株嫩芽,特别需要保护和培育。当然他们也不是故意去摧残,但事实上是他们亲手伤害了自己孩子的这株嫩芽。

  具有悲剧意味的是,许多这种伤害在家长看来还是在对孩子的真诚的爱中进行的。不是吗?请看: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

  “你看人家,你怎么就不如人家?”

  “今后不许到处乱画画,好好看书。”

  类似的话,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自然,这里渗透了家长对孩子真诚的爱。然而,正是这种爱,如同强烈的阳光和过量的雨水,嫩芽是难以承受的。

  田晓菲在《诗刊》上曾发表过一首诗,叫《温柔的伤害》,诗中写道:

  波浪是温柔的软鞭子,

  似乎没有什么威力,

  可连最坚强的礁石的心,

  也被留下了痕迹。

  你不会待我无情,让我流血,

  你不会损伤我的身躯,

  可你温柔的伤害,对于我

  也许便是致命的一击……

  家长们,警惕这温柔的伤害吧!爱和教育对于我们,既需要倾注感情,也需要寻找规律。记住吧,兴趣是智力的发展之源,用满腔的爱来发掘孩子的兴趣,使萌生的第一株嫩芽长大、开花、结果。

  (2)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把受到压抑的兴趣解放出来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