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如何应对孩子的痛楚?

  《父母的觉醒》

  当孩子受到身体或心理的伤害时,父母可能觉得难以忍受。当孩子情感受伤时,我们想要解救他们,部分源于我们自己无法直接缓解他们内心的痛苦。于是,我们会给校长打电话,对老师吼叫,或对其他孩子的家长发出抱怨;但我们却不曾意识到,这样做反而会加剧他们的痛苦,还会使他们自己(和他人)减弱承受痛苦的能力。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驾驭自己的情感,就必须教会他们如何先向自己的情感缴械。当然,这与沉溺于情感或消极抵触是不同的。缴械的意思是接受这些情感的真实面目,我们的痛苦也就随之确定了。如此一来,我们就是在鼓励孩子真实地体验自己的感受。我们邀请他们进入一个开放的空间,将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安放其间。

  在桑德拉的例子里,她的父母没有允许她将痛苦引入开放的空间。桑德拉是个8岁的女孩,略微有些发胖,戴着高度近视镜。她常常被班里的同学取笑、排斥。她对自己的外表极为敏感,竭力想融入人群,所以她尽可能要求母亲为她买最时髦的衣服、包包和鞋。她的母亲是个时髦的年轻妇女,对女儿有求必应。有时候,桑德拉回家后长时间地哭闹,不做功课,让母亲感到难以忍受。她的母亲对女儿的外表也感到羞耻,于是便为桑德拉买了跑步机,并聘请了一名营养师,逼着女儿做运动,调整膳食,控制热量摄入。母亲还定期带桑德拉去做头发,还给她买了隐形眼镜。这位母亲还给学校打电话,要求同老师们开会,希望自己的女儿不被同学孤立。她不仅请了理疗师为自己和女儿做治疗,还使用药物缓解焦虑。

  这位母亲没有能力处理女儿的痛苦,更不用说帮助女儿独立应对痛苦了。于是,她也就无法让孩子抓住机会去感受自己的情感。在母亲的影响下,桑德拉没有直面受伤与被孤立的现实,反而认为只要改变外在形象,同伴们就会接受自己。结果她会认为,应对痛苦是太恼人的事情,应该彻底不予考虑或用各种招数来掩饰,比如归咎于他人或是修饰外表。由于桑德拉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扭曲和掩盖痛苦,而不是面对它,所以她越来越认为外在表象比内在感受更有意义。当然,她最需要的是一种帮她解决逃避与抵触情绪的手段。

  如果我们允许孩子体验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就会以惊人的速度获得释放。他们会脱离痛苦,因为他们明白痛苦仅仅是另一种情绪的体现。对痛苦的预期、提防往往比痛苦本身还要令人难以忍受。一旦我们的孩子体验到痛苦最纯粹的形式,而没有为其徒增抗拒或反应,痛苦本身就会转化为智慧与希望。

  一旦他们的情绪经过妥善处理,孩子就不需要像成人那样长久地把它们闷在心里。孩子凭着悟性会了解到,情感如潮汐,痛苦如波涛,有来有往,有起有落。我们这些成年人之所以会放不下,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受到了纷扰,受到了过往烙印的影响。我们的思想误以为痛苦的感觉会永远存在,实际却并非如此。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无法放下。

  我们的问题部分源于我们不习惯独自应对与化解痛苦。我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痛苦转嫁于他人,用内疚、责备、愤怒捆绑住他们。或者我们会养成一些不良嗜好,比如贪食、酗酒、工作狂、吸毒、药物依赖等。我们试图运用外在手段来控制痛苦,从长远看,这样做只能加深痛苦的印记。真正的良方是直面自己的感受,见证自己的痛楚,清楚地认识到痛苦的源头其实来自我们的自负感。

  一旦孩子了解到痛苦是生命中自然固有的一部分,就不会如此惧怕它,只会坦然承认:“我正在痛苦中。”无需诉诸理论、无需判断、无需抵触,他们只需面对它。趁孩子年轻时,我们就要教会他们淡然面对痛苦。如果他们想谈论这些经历,那就去谈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点点头或淡淡说一句:“我懂了。”无需逻辑、殷勤鼓舞,抑或任何揠苗助长的手段,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开放的空间。

  还有,如果痛苦延续得较久,我们也该将其视为生活中的必然遭遇,无需大惊小怪。也许我们该把它看作是一件拥有自己的颜色、好恶、情绪的东西。说到底,我们不该奢望孩子顶着痛苦而变得“快乐”。相反,我们应该期望他们经历与表现真实。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