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是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生理和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因为还不具备语言能力,通常把这一时期称为语言发展的前语言期。虽然前语言期的婴儿没有语言产生,但他们发展了语言产生所必需的各种能力,为在该期末(婴儿1岁左右)语言的产生做了充分准备,故前语言期也被称为语言发展的准备期。
1岁前的婴儿为语言的产生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准备:
(1)感知方面:婴儿很早就表现出对人类语音的敏感和兴趣,有许多研究指出,出生3天的婴儿就能辨别不同的声音。迪凯斯帕发现,婴儿尤其偏爱母亲的声音,对语言模式具有很大的辨别性。他让怀孕的妇女在孕期的最后六周里每天大声读同一篇儿童故事,婴儿出生后,给婴儿听母亲在孕期时读过的故事和母亲在婴儿出生后读的故事的录音,结果发现婴儿明显地表现出对在母体里听到的故事的偏爱。显然,这时期的婴儿对人类的语音已极其敏感,具有了一定的语音感知能力。
(2)发声方面:婴儿在第一年里发声的进步相当明显。出生时,婴儿只会简单的哭;1个月时哭声分化,同时出现了一些非哭的发声;5个月时,随着发音器官的逐步完善,婴儿能发出的音更多,其中某些发音接近于成人语言中的发音,而且在此之后婴儿能重复发出这些音或音节,如ba-ba、ma-ma,这种发音常被称为“呀呀语”;9个月时婴儿呀呀语的出现率达到高峰,婴儿不仅能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还能发同一音节的不同音调。虽然婴儿的呀呀语还不是语言,但婴儿的大量发音进一步锻炼了发音器官,为婴儿今后发出语音做好了准备。
(3)语言理解方面:婴儿对语言理解的发展相对较晚,7、8个月的婴儿开始表现对成人语言中的某些话的理解,并能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但是婴儿这时对成人语言的理解还不是针对词的理解,而是对包含词在内的整个情境的理解,如问婴儿“爸爸呢”?婴儿会把头转向父亲所在的地方。如果以同样的语调或在同样情境下问婴儿“帽帽呢”?婴儿也会把头转向父亲。到11个月时,婴儿才能把词从情境中分离出来,真正理解了成人话的含义,但是这时的婴儿尽管能理解词的意义,但还不能说出词。
虽然你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在听别人说话,但只有当他长到2~3岁的时候,他才能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从开始牙牙学语到学会使用语言,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过程,但孩子一般均能顺利过度进行,这是潜能学习的表现。但是家长也应明白,孩子在语言能力的发展方面,无论是起步还是时机,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个孩子都只是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在走语言学习这段人生最初的学习里程。普通2~3岁的幼儿能掌握大约300个常用的词汇,而有的孩子仅仅掌握70~100个词汇,也有的孩子已能掌握到500~600个词汇。孩子的词汇量以每月50个词汇或更多的速度持续增加。一般女孩比男孩表现出色,但这些差异与孩子真实的语言理解能力并非都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有些说话晚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并不一定弱。但是当2~3岁的孩子出现以下表现时,应考虑到孩子的语言发育出现障碍,应及时找专家就诊:孩子与人缺乏目光交流,没有与人交流的意愿;孩子似乎听不懂别人说的话或对别人说话无反应;孩子即不通过语言,也不用身体肢体语言与人交流;孩子说不出生活中最常用的词汇;孩子说话时只用单个字,不懂周围的语言或对听到的语言没有作出正确的反应。孩子3岁时,仍无法向他人,包括父母和看护者在内表达自己的想法。
研究证实,父母早年给孩子创造的语言环境对他们的语言能力有巨大而持久的影响,那些接触过更多词汇,置身于更好语言环境中的孩子,他们的词汇更丰富,能理解的词汇更多,因而对语言的掌握也更出色。实践证明,孩子早年语言环境的丰富与否也影响将来的语法技能以及学业的发展。综上可见,婴儿在短短的一年里就可为语言的产生做好必要的准备。因此,年轻的父母不应忽视婴儿在第一年的发展变化,应重视婴儿期语言的训练,抓住机会,促进婴儿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