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谈论早教时我们忽略了什么?

  三岁前是否需早教  “淡定爸 焦虑妈”各执一词

  很多家长认为,送进小学之前,是孩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应当放手让他们去玩,不要过早开始“教育”。但也有一些“焦虑妈”唯恐孩子错过宝贵的“窗口期”,忙着为孩子搜罗各色“教育资源”。

  在一所高校任教的左老师有一个两岁的女儿,全家在女儿“教育”方面,持“放养”态度。他说,现实中,多数孩子一进小学就套上“小夹板”,每天上学、写作业、学乐器,安排得满满的。因此,学前这段时间成为孩子唯一没有“功利任务”的阶段,应该放手让孩子玩。“我们每天主要陪孩子玩,孩子很有安全感,性情温和、开朗,这其实是孩子成长的很重要基础。”

  在部分网站的育儿论坛上,经常有开明的家长组织亲子游玩。网友“小飞鱼”说,3岁前孩子很多方面尚未开窍,过早陷进算术、英语的机构培育,很容易学“呆”掉,不如多带孩子出去见见世面。“去郊区摘草莓、去游乐城运动、去公园玩皮球,孩子很开心。”

  不过,也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得到一些学习启蒙,有些两三岁孩子的妈妈甚至会产生“教育焦虑”。子青的妈妈就很纠结,到底什么时候送他去学英语好,是一岁半,还是两岁合适?“因为现在每家独门独户,孩子每天关在家里也很无聊,不学点东西不是浪费嘛。更何况,孩子‘白纸一张’,将来也很难进优质小学。”

  3岁前孩子究竟该不该学习?适合学习什么内容?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不少家长盲目“随大流”,花高价把孩子送进商业早教机构参加培训。英语、多元智能、游泳……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服务对象越来越低龄化。

  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教授日前提出,应当警惕“早教过早”的问题。“过度、过早教育,伤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思维发展、创新才能,不利于孩子成长。这个问题值得科学研究。”

  解读

  “大部分尚未分化、对于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创造力意义重大的大脑功能区域,在儿童期因为其他区域的侵占而萎缩——在起跑线上超前了几步,却要在整个人生之路上付出代价”。

  迈克·内格尔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儿童发展问题专家之一,但他显然并不擅长推销自己。他于2012年初出版的新书有个相当平庸的名字:《生命之始:大脑、早期发育和学习》。如果放在腰封派高手那里,呈现在眼前的或许便会是《早教如何毁了你的孩子!》以及《扔掉iPad!》。然而,这种差异正是现代育儿的吊诡之处——真正的专家总是小心谨慎,因为知识让他们更了解自己所未知的,而趁机牟利的商人和半瓶子晃荡的二道贩子却不放弃一切吸引人注意力的机会,向大众贩卖他们虚伪的权威,因为这可以为他们带来滚滚而来的名与利。

  在《生命之始:大脑、早期发育和学习》中,内格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过去30年脑科学领域的进展以及这些研究结果给儿童发展学科带来的挑战与新知。但他的学术训练令他不会刻意强调一些更能吸引公众眼球的实例,而将其放在整整3章略显枯燥乏味的基础背景知识介绍之后。只有在通读全书后,你才会发现他的良苦用心——大脑是一个复杂结构,而学习不仅是结果,也是过程。如果忽略掉这种复杂性而只取一隅,便会在不自觉间掉入陷阱。

  例如,20世纪60年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的一系列关于小鼠认知能力的实验被认为是当下众多益智玩具、早教项目的理论基础。在这些实验中,一组小鼠被放在摆满各种玩具、转轮和隧道的笼子里,另一组小鼠则在空无一物的笼子里长大。结果显示,前一组小鼠大脑的体积更大、认知能力也显著高于后一组。研究人员因此做出推论,充分外界刺激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和能力。这之后,许多玩具厂商和早教机构从中看到商机,推出一系列所谓的益智产品和服务,引诱那些希望孩子赢在或者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慷慨解囊。然而,内格尔指出,在信息转播的过程中,这一系列实验的一个关键点却很少为人提及,那就是与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小鼠相比,即便是每日生活在人造老鼠乐园中、不断接受所谓“强化刺激”的实验室小鼠,其大脑体积与认知能力也要远逊。

  内格尔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众多人体试验结果显示,除非是生活在完全与外界隔绝、极度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正常与家人的互动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已足以促成儿童健康、全面的身心发展。智商、情商、社交能力和运动能力根本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不可分割。在过分强调针对某一特定大脑区域的强化刺激的时候,反而可能导致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儿科学及神经科学教授彼得·胡滕洛赫尔所定义的“神经挤迫”现象,即大部分尚未分化、对于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创造力意义重大的大脑功能区域,在儿童期因为其他区域的侵占而萎缩——在起跑线上超前了几步,却要在整个人生之路上付出代价。

  内格尔还警告说,大量益智玩具、教育类软件和游戏容易让孩子们养成静坐不动、被动接受信息的学习习惯,但事实上,人类的学习极其依赖各种感觉与周围环境。与大自然的丰富多样、瞬息万变相比,看似五彩斑斓的塑料玩具和功能炫目的软件实际上提供的可能相当有限,孩子很快就能穷尽并感到厌倦。而大脑对于不同外界刺激又有其长短不一的窗口期。要求孩子长时间接受某一种刺激,反而会将其与负面情绪相联系,从而导致此后潜意识中对该种“学习方式”的反感。大量研究显示,大脑中负责逻辑思维、数据和事实记忆的区域,其发育时间可一直延续到30岁之后,而且越到成年阶段效率越高,但与情绪和社交能力相关的区域却以儿童期最为关键。

  事实上,近10年中的众多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在儿时有机会多跑多动、多发呆、多做白日梦、多在自然环境中随意玩耍的孩子,在青春期的另一个大脑发育关键期,反而会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爆发式学习能力。

  内格尔的书不过是一家之言。但至少,他会让你在新年的购物潮中稍微犹豫那么一下:最新款的iPad或iPadmini,真的像许多网络上推崇的那样,是送给大孩子和小孩子们的最佳礼物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