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儿的大玩具

  《做父亲的幸福》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更需要来自父母的情感呵护。父母做孩子的游戏伙伴,不仅可以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而且在和孩子玩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

  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对父母而言,游戏则是教育的一种最佳形式。所以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去,也就是我经常说的要陪孩子玩耍。可家长毕竟是成人,思想、行为与孩子是迥然不同的。该如何融入孩子的世界,怎样和他们一起玩,才能让孩子开心快乐,家长也能从中体验到幸福呢?这首先需要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

  在幼儿眼里,父母不仅仅是他们的游戏伙伴,有时还是他们的大玩具。

  女儿依依刚接到我身边时还不到一岁,孩子基本上属于“无能力”的被动状态,还不知道怎么做游戏。我和她妈妈就主动跟孩子玩、逗孩子开心。最常用的一种策略是相互模仿动作和声音。比如孩子无意中做了一个类似拍手的动作,我们马上紧跟着做一个拍手动作,然后孩子又模仿我们,继续学着做下去。

  还有常见的“躲猫猫”游戏:我先和依依脸对脸玩一会儿,把孩子逗乐了,然后故意躲到一边,她就会探头探脑地寻找,我再躲到另一边,她又会跟过来。有时我也借助一些色彩鲜艳或带有声音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玩,如摇铃、拨浪鼓、彩色积木。

  这些小游戏,无论内容与形式都很简单,却是建立早期亲子关系最理想的途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对世界的最初认识。

  依依一岁半以后,随着咀嚼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我们不时地给孩子剥瓜子仁吃,孩子很喜欢吃瓜子。因为喜欢,所以无论把剥完的瓜子仁放到哪里,她都会去取拾放入嘴中,美美地嚼着。以后每当想吃瓜子时,还会到曾经放过的地方寻找。

  孩子再大一点,到两三岁的时候,已经能够稳稳当当地走路,活动能力也大为增强,可以自己发起游戏了,并且越来越喜爱假想游戏。于是我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起引导作用,而是配合着孩子一起玩。比如当女儿举着玩具枪跑过来,嘴上喊着“不许动”时,我就举起双手,当了她的“俘虏”;当依依改换成拿着玩具针筒,一脸严肃地要给我“打针”时,我也只好乖乖地坐下来当“病人”。

  每次做家教讲座时,关于让孩子玩耍,都有家长感叹:“唉,要让孩子玩得开心,就要舍得花钱。去游乐园玩,那门票都贵得吓人;带孩子去旅游,吃住行一路下来也不是小数目;给孩子买玩具吧,现在的玩具动辄上百元……”

  如此说来,是不是贫困家庭里的孩子就与快乐无缘,就玩不起了?想想我们的童年,连饭都吃不饱,“玩具”为何物都不知道,可是我们不快乐吗?我们耽误玩耍了吗?当然没有,一块泥巴、一根树枝、一颗石子……都是我们最好的玩具,都能带给我们至纯至美的快乐。

  所以,玩耍与金钱无关。正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样,可以说“有钱没钱,玩耍不减”,而且玩耍中获得的快乐体验,也根本和金钱的投入没有任何关联,因为我们做家长的本身就是孩子的一个大玩具。

  我和依依玩的好多游戏,金钱的投入是零,但是获得的快乐指数是★★★★★!

  女儿三四岁的时候,有时吃过晚饭,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电视。我就在卧室里把自己“乔装打扮”一番:头上顶着一个玩具熊,面部用依依的小裙子包着,身后挂着毛刷子当尾巴,一副卡通怪物的形象。然后头冲前,弓腰驼背,撅着屁股,一步三摇地从卧室走向客厅,走近依依,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我还不时地发出怪叫(当然,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容易吓到孩子)。

  听到叫声,依依寻声望去,看到一个大怪物,乍一看,她本能地向后退了一下,喊道:“妈妈,咱家闯进怪物了。”并会发出惊奇的尖叫,见此我就后退几步,见我后退了,她就像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兴奋地跳起来,随着我摇摆的节奏蹦跳着、欢呼着。而后我再次向她摇摇摆摆走去,在我快走到她面前的时候,孩子又迫不及待地扑过来,我则快速后退,装出害怕的样子,倒退着从客厅“逃”回卧室。于是,孩子又满含期待地朝卧室张望着,静默了片刻后,我又会以新的“造型”出现在她的面前,再次引发她欢快的叫声……

  整个玩耍过程,孩子都在不断发出欢笑声,我也沉醉在这样的幸福之中:能给孩子快乐,能看到孩子开心的笑容,这不是一个做父亲的幸福吗?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