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能够“做最好的自己”的我们,童年却是在过度的社会认同需求中长大。从小就被父母、老师及社会要求成为别人的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呢?
怀孕时李莉曾发誓,一定要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富有教养、宽容善良、真诚友爱的人。几年后的今天,李莉发现自己的坚持在现实中遇到了挑战:“有一次带儿子参加一个亲子活动,在发放材料的环节,其他妈妈们蜂拥而上来‘抢’,场面一片混乱,而老师并没有制止。当时儿子表现得非常无措,因为我一直教他要排队、要遵守游戏规则。”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争抢者获得更多,遵守者被忽视……我们是要用自己的现实经验来教孩子,还是坚持传递互相尊重、公平竞争的普世价值?
谁也逃避不了:大时代的力量
心理学家李子勋很欣赏李莉的做法:“中国还不是一个高福利和高保障的社会,还处在一种竞争型、低保障的社会现实中。母亲要培养孩子宽容礼让、遵守规则的品质,是值得尊敬的。”事实上,李莉的做法更符合李子勋所倡导的“面向未来”的教育。
“人们的社会意识建立于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大概是在一个人14岁到25岁之间。那个时期的社会知觉和社会感觉会维持终生。”李子勋介绍,“当下社会中弥漫的高压力感、竞争意识、紧缺感、为未来做储蓄的意识,甚至渴求利益最大化的贪欲……其实,来自于三四十岁的人在生命早期所经历的社会状态。”
的确,作为父母,我们从小被教导要成为一个成功、精英、优秀的人,而我们的下一代90后、00后、10后,从小衣食无缺,物质饱满,社会安全稳定,享受更多的爱、更多的满足……这让孩子们对物质的渴望远不如他们的父辈那么多。这些孩子会更渴望一种幸福感,一种由自我主导的生活,一种自由选择的生活,他们活得自在、自信、善良、关爱世界。这些孩子成长起来后,社会的未来导向将更平和,也更美好。
采访笔记
当我们审视“为什么他不像我小时候”时,恐怕要明白,这不是孩子的错,这是时代变化了。为什么一定要把我们时代强烈的焦虑、恐慌不安、贪欲强加给孩子?不妨把眼光放到未来去。而孩子最终形成的是让他能生存下去的价值观,这其实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父母的期待:
待在“自己的时代”要求孩子
要摆脱自己的经历看着最爱的孩子成长,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期待。
李子勋认为,父母拥有期望是自然的,而且也是正当的。因为父母总会待在“自己的年代”去观察孩子,他的眼睛看到的孩子其实和他自己的儿童时期相关联。例如,很多父母会希望孩子在学校能够努力学习,成为优秀的、排名靠前的学生,将来能够考上好大学,有更好的工作,娶个漂亮的太太,有很好的经济基础……这样的“期待”就是时代决定的,带有父母那一代儿童时期的烙印。
有趣的是,不论孩子在16岁以前怎样顺从父母、按照父母所设定的方式在发展自己,在青春期社会意识形成后,他往往很快就会回到他的时代——不管早年父母如何要求他,他一定会和他的同代人有更多的相同性。
唯一不同的是,李子勋强调,如果孩子从小在一个被要求竞争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在成年以后他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可能要少一些。但是,孩子的生活方式、社会主张和价值取向,包括审美情趣,一定是他所在的时代给他的,是90后或者00后、10后所共同具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这是时代的烙印,父母无法替代。
采访笔记
如果过于坚持让孩子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式生活,可能会剥夺孩子自我决策和自我主张的能力,他成年以后,在自信心、幸福感等方面可能会缺失一些。所以,期待是期待,但请同时为孩子的成长保留他的空间。
李子勋的育儿建议:
给“小外星人”留下发展空间
李子勋认为,我们能够“看到”的孩子,跟我们自身的成长经验有关,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未知”,我们在孩子身上看不到,因为我们自己就从来没有体验过。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虽然可以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但也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紧。任何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本身不烦恼,那么最好的态度就是保持好奇,保持尊重,不要用成人的理解去理解它。
在教育孩子时如何才能保留空间?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孩子看成是外星人,一个未知的生命。因为这个小生命和我们截然不同,所以我们的经验无法“套”在他身上。
这样的我们一方面传递了自己的价值观,同时又愿意分享孩子所喜欢和选择的事物,就不会给孩子的童年造成痛苦感和被强制感,或者让他失去自我主张的能力。
采访笔记
好的父母每天看孩子像看一个小外星人,总感到好奇。当你抱怨“为什么他要这样做时,提醒自己“微笑,微笑,安祥静止”“新鲜,新鲜,奇妙无比”,周身浮躁就地落尘。
“坏”榜样是好机会
回到李莉的困惑,李子勋认为,生活本来就是多元的。当孩子遭遇到不尊重规则、不谨守公平的“坏榜样”时,其实此时也是我们传递价值观的机会。
让孩子认识一个真实的社会,这没什么不好。不妨对孩子说,妈妈懂得他的失望,社会上的人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和善,有人不那么和善可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自己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大点的孩子,可以适时告诉他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复杂问题,相信父母和孩子都会更有收获。
采访笔记
《思想录》里有一句话很值得我们借鉴:“你只可把幸福和宁静寄予自己,修养自身胜于关照别的灵魂。”也许我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更适合未来的生活,但是一个平和的,一个具有爱心的,一个可以把玩具拿给别人玩的,一个可以慢慢等待别人玩完自己再玩的孩子,将是未来社会需要的孩子。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