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从绘本菜鸟到自信买手

  《与最合适的绘本相遇》

  现在回想起来,在我刚开始凭一己之力为小兜挑选绘本的过程中,走过两次弯路。

  第一次弯路主要是iPad惹的祸。第一代iPad最初上市的时候,我误认为它完全可以替代我给娃讲故事,而且我当时甚至认为它讲得比我更好。因为里面的童书APP实在是太牛了:有图画,有声音,有动画效果,能自动翻页,中英文切换……娃自己一个人就能操作,想听几遍就听几遍,对当妈的来说,这简直是对于生产力的极度解放。而且还省钱、环保、不浪费纸张,更不会像纸质书一样在家里堆得满山满谷乱七八糟的。

  过了几个月我才意识到,依赖iPad给娃讲故事有很大的问题:首先,当时Apple Store里中文版的绘本数量还是相对有限的,所以用iPad给娃讲绘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挑选最合适的书籍,而只能是找到什么就听什么,导致了阅读视野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绘本教育的要义之一在于亲子共读,而有了iPad之后,看绘本便成了娃一个人的事,父母变成甩手掌柜,亲子互动缺失。当然,长时间使用iPad对于孩子的视力也会有很大伤害,这一点我是后来才反应过来的。所以我毅然地切断了小兜跟iPad的联系,带她回归真实的绘本世界。

  我走过的第二次弯路,是在没有了丁丁妈的权威指引之后的初期,在购书过程中漫无目的,捡到什么是什么。例如有那么一段时间一直在当当上瞎买,有的是在所谓的排行榜上发现的,有的是主编推荐的,有的仅仅只是“看上去很美”……

  很快我就发现这样的买法忒不靠谱,因为跟此前相比满意度明显下降了。其中的一些绘本更像是“大路货”,缺乏经典作品所特有的那种优美、隽永的感觉。还有一些书拿到手之后才意识到,对于小兜的阅读程度来说明显买深了——虽然我之前一直强调,对于优秀的绘本来说年龄不是问题,但前提条件是字数不能太多,内容不能太复杂,知识点不能太硬。

  例如对于刚满四岁的娃来说,给她买那套《有趣的人体》系列显然是不合适的。请看其中一本《多才多艺的手》中的一段:

  掌纹其实是握拳时,手掌关节活动而挤压出的皮肤褶皱。这些褶皱可以填满皮肤较深的地方,固定皮肤和细胞,让皮肤保持均衡状态。因为下面有起支撑作用的关节,所以掌纹是手掌活动所依据的轴。另外,手掌上还到处分布着辅助掌纹,它们在手指弯曲或相互碰触时,支撑被挤压的皮肤。手套的表面并不是光滑的,就是为了增大摩擦,指纹的作用也是一样的。

  哎,这样的表述实在是一点也不有趣嘛,连我都觉得挺复杂艰涩的。

  又如关于地震教育主题的《鼹鼠博士的地震探险》:

  地球诞生于距今约46亿年前。

  漂浮在太阳周围的气体和尘土凝固起来成为小星球,叫做微行星。

  微行星彼此撞到一起,不断结合、变大,形成了环绕在太阳周围的几颗大行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地球刚刚诞生时,许多微行星横冲直撞到地球上,引发了一次次的大爆炸。微行星中的水蒸气和地球里涌出的气体形成大气,包裹住地球,像毛毯似的把爆炸产生的热量裹在里面。

  这些热量把岩石熔化成粘糊糊的岩浆。

  当时的地球就像一颗大火球,表面被滚热的岩浆覆盖。

  后来我才注意到,这两本书的建议阅读年龄都是7~10岁。不但如此,对于这两本书的选择清楚地显示出,我当时潜意识里还是有希望小兜能通过看绘本学习知识的功利主义倾向。同时需要反省的是整套下单的购书习惯,尤其对于不太有把握的书,先买一本尝试一下是更明智的做法——好吧,都是我的错。

  买书的满意度下降这件事,最消极的影响并不是浪费了金钱和时间,而是打击了阅读绘本的积极性,而且是对家长和孩子的双重打击。因为没有找到足够的、自己喜欢娃也喜欢的读物,临睡前的绘本时光也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问一下自己:我平时是怎么给自己买书的呢?我给自己买书的满意度怎么就那么高呢?这里面肯定有某种规律存在,我只需要用同样的方法给小兜买绘本就可以了。

  首先意识到的是:我每次给自己买书都有着明确的目标性。对我个人而言,书几乎是唯一一个我不会冲动性购买的品类。基本上都是先有了明确的书单,在网上输入书名逐一搜索,然后毫不犹豫地下单。

  那么,我自己的书单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随时随地收集来的。因为对自己的阅读趣味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每天读报纸、看杂志、刷微博、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只要觉得其中对于某本书的介绍听上去很吸引人,就会立刻记在手机上的备忘录里,每隔一段时间便按照这个书单购买。其中,朋友推荐可以算是一个最靠谱的途径,我们总会有一些阅读趣味跟自己比较相近的朋友,他们的推荐便可用来作为参照系。于是,我开始关注一小撮热爱绘本的机构和个人,按照他们的推荐只要试着买若干本书,便能确认谁靠谱谁不靠谱。

  而比这更直接的,是根据作者来挑选绘本。在我自己的阅读偏好中,对于某些作家出版的书籍,我会全部收集的。同理,你很容易就能发现某些绘本大师的作品几乎每本都可圈可点,例如,只要搜索安东尼·布朗、李欧·李奥尼、约翰·伯宁罕等名字,一本接一本地看下去,基本不会太失望。事实上,很多绘本控就是这么收藏绘本的,她们动不动就说:“李欧的书好像齐了。”类似这样级别的大师们,应该就算是代表了绘本界的主流社会吧,所以后来终于有一天当我自己也成为其他闺蜜的绘本领路人,有时候懒得给她们一笔一划地列书单,也会直接丢几个大师的名字让她们自己搜索其代表作。

  当然,阅读趣味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有一天我很好奇地问一位名叫圆猫的“骨灰级绘本控”:“在你心目中能称得上绘本大师的都有哪些人?”她一连讲了好些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又过了几天,她突然向我抱怨:“俺收藏某位的书,是中英文齐收,见着就买。真恨这些多产的作家!都学学李·伯顿,一共才七本,多好!”我在她提过的大师中猜了好几遍,都没猜对这个“某位”究竟指的是谁,后来才弄明白她说的是派翠西亚·波拉蔻。我很不解:“那天让你列大师名单的时候,你咋完全没提她的名字?!”她犹豫了一下才解释:“此人我很喜欢,但不确定别人也喜欢。她的作品有温暖的俄罗斯民间故事风格,比较写实。”哎,幸亏绘本这个事很少推出限量版,否则我会怀疑她像我一样,遇到特别热爱的餐厅,有时甚至舍不得介绍给别人,担心人太多、生意太旺反而会有损它最初的格调。

  按照孩子的兴趣、针对某些特定的主题来挑选绘本,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例如作为一个吃货,我自己尤其偏爱美食题材的读物,在这个方面小兜也深得我的真传。我一直觉得,阅读美食主题的绘本是对娃进行食育不可或缺的方式,其重要性仅次于亲手给她做好吃的,以及带她去好餐厅吃。毕竟,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情像吃饭一样,无论谁都要每天吃三次——从这个角度说,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在漫漫人生中,更有机会自得其乐,幸福感也会更强一些。

  跟美食有关的优秀绘本实在是太多了,有的时候,我和小兜还乐此不疲地寻找关于同一种食物的不同绘本对比着读。例如《环游世界做苹果派》和《爸爸烤的苹果派》、《爷爷的肉丸子汤》和《阴天有时下肉丸》、《南瓜汤》和《石头汤》、《乌鸦面包店》和《爷爷的有机面包》……

  除了美食,旅行也是我和小兜非常感兴趣的绘本主题,而“带着绘本去旅行”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亲子旅行方式。不同作者笔下的同一个国家,可以带给读者非常不一样的感受。例如在意大利、英国、美国,把安野光雅《旅之绘本》的雅致写意派和M。萨塞克《THIS IS米先生的世界旅游绘本》的风趣导游范儿结合着读,会对脚下的那一片土地有更丰富的认识吧。

  绘本读多了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某些出版社的某些系列绘本在自己书架上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例如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启发精选国际大师名作绘本”系列、明天出版社的“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系列、南海出版公司的“爱心树世界杰出绘本选”系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蒲蒲兰绘本馆”系列……有的时候,我也会直接在这些系列丛书中挑选没有看过的绘本。

  按照以上四个思路执行下去,我自己和小兜对所购绘本的满意度直线上升,不出几个月,我便从一只迷茫的菜鸟成长为一名自信的绘本买手了。而其中最深刻的感悟是:挑对了绘本,便决定了百分之七十五的阅读愉悦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能给予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为他(她)量身定制一张绘本书单。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